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麻醉”过的鱼,到底能不能放心吃

 2025/11/08/ 09:51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张西流

  张西流

  近期“麻醉鱼”视频引发关注,视频内容为水产商户用“鱼麻药”使活鱼安静。从业者称长途运输用丁香酚等麻醉剂,可降低活鱼损耗。然而,这种看似高效的保活保鲜手段,却让不少消费者心生疑虑,经过麻醉处理的鱼,真的可以放心吃吗?(11月7日《重庆晨报》)

  近年来,“麻醉鱼”话题,频频引发公众关注。为提高活鱼运输存活率,部分商户在水箱中,添加“丁香酚”等具有麻醉作用的物质,以减少鱼体挣扎、降低损耗。然而,这种做法是否安全?消费者能否安心食用?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技术应用的合理性问题,更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在新兴养殖运输模式面前的滞后与模糊。

  从科学角度看,合理使用麻醉剂确有其必要性。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陈舜胜教授指出,活鱼在高密度运输中极易因缺氧、应激反应剧烈而死亡或受伤,使用丁香酚类麻醉剂可有效缓解这一问题。丁香酚作为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低毒物质,代谢快、残留少,JECFA评估显示其在合理剂量下,对人类健康风险极低。国外如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已将其纳入合法运输辅助手段,并设定明确停药期。由此可见,技术本身并非原罪,关键在于“如何用、谁来管”。

  然而,问题恰恰出在“管理缺位”。在我国,尽管《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非食品添加剂名录中的物质不得用于食品生产,但目前尚未出台针对活鱼运输中麻醉剂使用的专门法规。这就造成了一个尴尬局面:一方面,丁香油水门汀属于医疗器械,严禁用于食品;另一方面,现实中部分商户仍在使用,监管却难以精准切入。这种“既未明文禁止,也不合法合规”的灰色地带,极易被滥用,最终威胁消费者权益。

  更令人担忧的是,实际操作中多数鱼贩凭经验投药,缺乏科学计量与监测机制。浓度过高可能导致鱼体死亡,残留风险上升;浓度过低则无效,失去麻醉意义。而一旦这些未经规范处理的“麻醉鱼”流入市场,消费者无从辨别,监管部门也难以追溯,形成食品安全的潜在漏洞。

  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不能靠侥幸。我们不应一概否定技术进步,而应正视现实需求,加快立法步伐。当务之急,是参考国际成熟经验,尽快制定活鱼运输中允许使用的麻醉剂名录、使用标准、最大残留限量及必要的停药期规定。同时,加强源头管控与市场抽检,确保从运输到销售各环节可追溯、可监管。

  消费者也应提高警惕,选购活鱼时,优先选择活力充沛、无异常反应的个体。虽然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合规使用丁香酚会对健康造成危害,但对未经规范管理的“麻醉鱼”,保持审慎态度仍是明智之举。

  说到底,“麻醉鱼”能否放心吃,不只是一道科学题,更是一道治理题。唯有以科学为依据、以法规为准绳、以监管为保障,才能让新技术真正服务于食品安全,而非成为隐患。期待相关部门早日填补制度空白,让每一条端上餐桌的鱼,都经得起安全与良心的双重检验。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