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电动自行车“到期陷阱”,该由谁来填平?

 2025/10/23/ 16:06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陈广江

  陈广江

  “刚满3年就充不了电,师傅看一眼就说电池坏了,换电池要750元,补1000元才能以旧换新。”北京某连锁超市员工王女士看着自己才骑了3年的电动自行车,越想越不对劲。

  王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据《法治日报》报道,不少电动自行车车主遭遇“到期就坏”“不续费就停功能”的情况,这些看似“巧合”的问题,背后藏着一些商家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

  原来,商家在电池组里加了元件,设了程序,到时间就断充,其实电池根本没坏。App功能“到期就停”的套路也是如此,买车时店员大力推荐配套App,说是能远程锁车、查看定位、掌握电量,却绝口不提这些功能只有一年“试用期”,一年之后,不续费就停用。

  商家这些操作,看似是“商业策略”,实际上已经踩到了法律红线。民法典明确规定,消费者全款购车之后,就拥有了对这辆车的完整所有权。商家无权在未告知的情况下,通过技术手段限制电池使用,或在后期突然对基础功能收费。

  专家指出,商家如果没有在售前明确告知消费者“电池有使用年限”“App功能需续费”,就构成了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侵害。这种行为甚至可能被认定为欺诈,消费者有权要求“退一赔三”。问题是,面对这样的“到期陷阱”,普通消费者往往处于弱势。电池坏了,App停用了,大多数人只能自认倒霉,花钱了事。要想维权,还得自己收集证据、投诉,甚至打官司——过程漫长,成本不低。

  那么,这个“坑”到底该由谁来填?

  首先,商家必须承担责任。卖车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长期服务的开始。电池质保到底保什么?App哪些功能免费、哪些收费?这些信息必须清清楚楚写在合同里,而不是藏在说明书的小字里,或干脆只字不提。

  其次,监管也要跟上。电动自行车不是“法外之地”。有关部门应当出台更细化的规定,禁止厂商在电池中设置“定时报废”程序,规范App功能与收费的告知标准。推广使用规范的销售合同,把电池质保、软件服务等内容明确列进去,让消费者签得明白、用得放心。

  此外,行业自律也不可或缺。一些品牌为了短期利益,设计了“三年一换”的消费套路。长远来看,这种做法损害的是整个行业的信誉。真正有远见的企业,应当用可靠的产品和诚信的服务赢得市场,而不是靠“技术性报废”来拉动销售。

  对于消费者来说,遇到问题不能总吃“哑巴亏”。购车时务必保留好发票、宣传页、聊天记录等证据。一旦权益受损,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或消协投诉,必要时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电动自行车是老百姓日常出行的好帮手,不该变成商家“挖坑”的工具。只有商家诚实守信、监管到位有力、消费者敢于维权,这个“到期陷阱”才能真正被填平。

  让消费者买得踏实、用得放心,这本该是商业最基本的底线,也是市场健康发展的前提。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