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志高
据《法治日报》报道,近日,某直播间主播高喊“只剩500单”,营造出抢购氛围,然而第二天,这款所谓“已抢空”的商品仍在正常销售,库存充足。这种“抢购”变“演购”的闹剧,在直播带货领域屡见不鲜,不禁让人发问:直播带货的信任泡沫还能吹多久?
直播带货,本应是借助互联网技术,让消费者更直观、便捷地了解商品,实现高效购物的新兴模式。主播们通过生动的展示和讲解,为消费者推荐优质商品,消费者则基于对主播的信任和对商品的认可下单购买,这本是一种双赢的局面。然而,当数据造假、虚假宣传等乱象丛生,“抢购”沦为“演购”,这一切都变了味。
为了制造“热销”假象,一些商家和主播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他们通过伪造销量、互动与在线人数等数据,让消费者误以为商品备受追捧,不买就亏。在直播间里,我们常常能看到主播声嘶力竭地喊着“只剩最后几单”“3、2、1,上链接”,评论区也刷满了“已拍”“抢不到”的留言。但实际上,这些可能都是精心编排的剧本,是主播和小号们共同演绎的一场戏。消费者以为自己参与了一场激烈的抢购,实则是在为这场虚假表演买单。
这种信任泡沫的危害是巨大的。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基于虚假信息作出了购买决策,可能会买到与预期不符的商品,浪费了金钱和时间,更重要的是,这会让他们对直播带货这种模式产生怀疑,逐渐失去信任。一旦信任崩塌,直播带货这个行业也将失去生存的土壤。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数据造假、虚假宣传等乱象会破坏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让那些真正用心做产品、提供优质服务的商家和主播受到挤压,阻碍行业的健康发展。
那么,直播带货的信任泡沫为何越吹越大?一方面,是利益的驱使。在直播电商行业,“数据焦虑”盛行,平台的推荐机制高度依赖流量数据和销量数据,商家和主播为了获得更多曝光和流量,不得不加入这场数据造假的竞赛。另一方面,监管的缺失也让一些不良商家和主播有机可乘。目前,针对直播带货的监管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对于数据造假等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难以形成有效的威慑。
要让直播带货的信任泡沫不再继续膨胀,必须多方发力。监管部门要加强对直播带货的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数据造假、虚假宣传等行为的处罚力度,让不良商家和主播不敢造假。平台方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对直播间数据的监测和管理,建立健全的信用评价体系,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商家和主播也要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诚信经营,用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直播带货的信任泡沫已经到了不得不破的时候。如果任由这种虚假繁荣继续下去,最终受损的将是整个行业和广大消费者。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让直播带货回归本质,重建信任,实现可持续发展。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10月22日【丝路话语】好政策挽救小生命,更温暖了万家灯火
- 2025年10月21日【丝路话语】狗子开车上路,“秀”要有底线
- 2025年10月21日【丝路话语】“秋裤检查”:寒潮中的教育温度值得珍视
- 2025年10月21日【丝路话语】1068号段为何成了诈骗“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