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假院校网站成批出现,仅靠“提醒”还不够

 2025/10/22/ 11:59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陈广江

  □ 陈广江

  “李鬼”高校网站再现!

  据澎湃新闻报道,10月20日,四川省教育厅微信公众号发布《严正声明》,一次性披露了7所假院校网站,引起舆论关注。据四川省教育厅介绍,该厅接群众举报,有网站涉嫌以“广元职工医学院”“四川省建筑经济学院”等名义实施诈骗。经核实,这些网站均为虚假仿冒网站。公开资料显示,近期至少有14所假院校网站被揭露。

  报道显示,这些假院校网站,有的冒用正规校名,有的编造办学历史,甚至盗用其他省市的教育新闻,拼接成看似真实的校园动态,虽然制作粗糙、骗术老套,却足以以假乱真,损害学生和家长的权益,也扰乱了正常教育秩序。

  假院校网站之所以屡禁不止,背后有多重原因。一来,建站成本极低,从域名注册到网页模板,几乎可以“一键生成”。二来,这些网站往往把服务器设在境外,频繁更换域名,逃避监管。更令人担忧的是,假院校网站背后已形成一条从造假、售假到假认证的灰色产业链,有人为谋私利,有人为走捷径,共同助长了这一乱象。

  面对这种顽疾,教育部门虽然多次发布声明,提醒公众注意防范,也公布了正规学校名单供查询。这样的提醒固然很有必要,但若仅仅停留在“提醒”层面,显然远远不够。

  假网站之所以能长期存在,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治理手段没有完全跟上违法的脚步。这些“李鬼”网站像打不死的“小强”,封一个,换一个“马甲”又出现。教育部门说“管不了”,因为这类网站本质上是电信诈骗;公安机关表示“难立案”,因为多数受害人没有报案;网信部门也面临“境外服务器难监管”的现实困境。

  可见,多头管理却难以协同,导致假网站始终有机可乘。要真正斩断这条黑产链,不能只靠末端提醒,而要从源头治理、多方联动入手。

  一方面,监管必须“跑在造假前面”。教育、网信、公安等部门应建立常态化联合执法机制,做到假网站一露头就封堵,一涉诈就溯源。对域名注册和网站备案环节也要从严审核,特别是对“傍名校”“仿官网”的申请要提高警惕。

  另一方面,平台不能做“局外人”。搜索引擎作为信息入口,必须承担起内容审核的责任,对仿冒官网、虚假招生信息优先识别、不予推荐,绝不能任其出现在搜索结果前列。技术平台有责任也有能力把好这第一道关。

  公众的防范意识虽然重要,但不应成为唯一的防线。眼下,亟待形成一种社会共识——治理假网站,不是一个部门、一方平台的事,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加强执法、压实平台责任之外,也要从根本上减少“假学历”的市场需求。社会对人才的评价应当更加多元,不唯学历、不唯文凭,让“野鸡院校”彻底失去生存土壤。

  假院校网站伤害的不仅是某个学生、某所学校,更是整个教育生态和社会诚信体系。期待治理的脚步能更快一点,协作的力度能更强一点,让仿冒网站无处藏身,让造假者、行骗者付出沉重代价。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