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睿鸫
“尊敬的客户,您已成功订购某某某演唱会门票,请在15分钟内支付票款,超时订单将自动关闭。”前段时间,多位市民收到这样一条来自1068号段开头的短信。不少急于抢购热门演唱会、体育赛事门票的市民未加核实,便按照提示向指定账户转账付款,直至被拦在场馆门外,才发现自己被骗了。(10月20日央视新闻)
1068号段本是工信部批准用于企业信息服务的正规号码,因其广泛应用于快递通知、政务提醒等场景,天然带有“官方背书”的信任属性。诈骗分子正是瞄准这一特点,通过非法渠道租用或伪造1068号段,以“订单失效需重新付款”“票务系统升级补录信息”等话术,诱导消费者点击钓鱼链接或转账。
更隐蔽的是,部分诈骗信息还会附带伪造的购票平台LOGO、订单编号,甚至能精准报出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让不少人放松警惕。此前有受害者表示,正是看到1068号码发送的“官方提示”,才毫不犹豫按照指引操作,最终被骗走数千元。这种“借壳诈骗”的模式,本质上是利用公共服务号码的公信力“透支信任”,其危害性远超普通电信诈骗。
深入剖析不难发现,1068号段沦为诈骗工具,源于号码管理链条的多重失守。一方面,部分第三方短信服务商为追求利益,未严格审核用户资质,甚至允许“层层转租”号码,导致大量非正规企业乃至诈骗团伙轻易获取1068号段使用权;另一方面,现有技术监测手段对“伪基站”发送的虚假1068信息识别能力不足,加之诈骗信息多为“一次性发送、快速撤回”,给监管部门追溯源头增加了难度。此外,消费者对1068号段的“盲目信任”也是重要诱因,多数人默认该号码发送的信息均为正规通知,缺乏核实意识,这让诈骗分子有机可乘。
治理1068号段诈骗乱象,不能仅停留在事后打击,更需构建源头管控、技术拦截以及公众警示的全链条防御体系。首先,监管部门应强化对短信服务商的资质审核与动态监管,建立1068号段使用“黑名单”制度,对违规转租、滥用号码的企业从严处罚,切断诈骗分子的号码获取渠道;其次,推动运营商升级技术监测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虚假1068信息特征,实现“实时拦截、精准溯源”;最后,还需加强公众宣传教育,通过案例科普提醒消费者:无论何种号码发送的转账、补录信息,均需通过官方App、客服电话二次核实,切勿仅凭号码前缀轻信信息真伪。
抢票诈骗频发,1068号段被滥用,看似是通信领域的局部问题,实则折射出数字时代公共服务信任体系的脆弱性。公共服务号码的公信力,是长期积累的社会财富,一旦被诈骗分子玷污,不仅会让消费者付出沉重代价,更会损害政府与企业的信用形象。唯有以更严格的监管、更先进的技术、更普及的教育筑牢防线,才能让1068号段回归服务本质,让消费者在抢票、消费时多一份安心,少一份顾虑。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10月16日【丝路话语】户外运动野蛮生长后的阵痛已开始
- 2025年10月16日【丝路话语】数字遗产之困:李玟账号“复活”背后的思考
- 2025年10月15日【丝路话语】让领读者点亮AI时代的阅读之光
- 2025年10月15日【丝路话语】私挖地下室致楼房开裂,仅严惩涉案业主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