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学校尽职不担责,“谁伤谁有理”行不通了

 2025/09/29/ 08:41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陈广江

  □ 陈广江

  据极目新闻报道,近日,黑龙江的宋女士反映,她的孩子郭同学就读于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第一小学。2024年12月,郭同学在课间和同学踢足球时,不慎被足球伤到了右眼,导致其视力严重下降,视网膜震荡,但学校没有承担责任。她希望当地相关部门进行调查,依法追责。

  9月27日,碾子山区教育局工作人员表示,郭同学受伤系课间参与自发组织的踢球活动中意外发生,不属于学校组织或体育课统一活动,学校不承担相关责任,建议双方学生家长自行协商处理。

  此前,宋女士已向相关部门反映过问题,但当地教育局、纪委监委在调查核实后均不支持其诉求,并给出了书面答复。目前,她已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权。依法维权是每个公民的权利,通过媒体维权也无可厚非,但从现有信息看,其诉求恐怕难以获得法律和舆论支持。

  过去,不少人有这样一种观念:只要孩子在学校受伤,不管什么原因,学校都难辞其咎,多多少少要承担一定责任。这也导致一些学校在组织活动时畏手畏脚,连正常的体育课、课间活动都尽量“减负”,生怕出事。这种过度避险,反而剥夺了孩子奔跑、锻炼、交往的成长机会。

  根据民法典,学校是否要为学生受伤承担责任,关键要看其是否尽到了教育、管理职责。比如,是否进行了必要的安全教育,活动场地是否存在明显隐患,事发后是否及时救助等。本次事件中,当地教育局调查后认为,学校在教育、管理和保护方面不存在过错,因此不承担侵权责任。这种拒绝“和稀泥”的做法,符合法治精神,值得肯定。

  事实上,自民法典实施以来,“谁伤谁有理”“谁闹谁有理”等观念,无论在法律上还是舆论场,都逐渐行不通了。最高人民法院也曾发布过多起涉校园伤害纠纷典型案例,通过以案释法,厘清各方责任划分边界,旗帜鲜明地向“学生受伤学校必担责”的认识误区说“不”。

  学校尽职不担责,那么涉事的张同学需要担责吗?根据民法典“自甘风险”原则,自愿参加具有一定风险的文体活动,因其他参加者的行为受到损害,除非其他参加者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否则受害人不得请求其他参加者承担侵权责任。

  本次事件中,郭同学自愿参与自发组织的踢球活动,而且从报道看张同学的行为属于活动范围内的合理动作,并无证据显示其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因此依法无需对郭同学的受伤承担赔偿责任。

  因此,即使诉诸公堂,宋女士的诉求也难以获得法院支持。换言之,除非宋女士能证明学校在教育、管理方面存在过错,或者张同学存在故意或者重大过失,否则其孩子郭同学受伤的代价只能自行承担。现实中,类似判例并不鲜见。

  总之,孩子受伤令人同情,但同情不能代替法治,情绪不能凌驾于规则,切勿迷信“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法治社会处理纠纷的准绳是事实与法律,而非谁的哭声大、谁的诉求急。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