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电动隐藏式汽车门把手或将退场,技术创新不应突破安全底线

 2025/09/25/ 17:22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吴睿鸫

  □ 吴睿鸫

  9月24日,工信部官网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各界对这一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意见。其中,《征求意见稿》对于车门把手结构、手部操作空间等作出明确要求:车门外把手在任意状态时,应具备手部操作空间,有效解决了电动隐藏式门把手操作不便、识别不清、不利于救援等痛点问题。(9月25日《红星新闻》)

  这场针对“门把手”的规范升级,强制性标准的民意征集,看似是细节调整,实则彰显了汽车产业发展中“安全优先”的核心逻辑,为智能汽车时代的技术创新划定了底线。也意味着,令消费者“看不见摸不着”的电动隐藏式门把手可能很快就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设计创新本应是安全与体验的双重提升,全隐藏式门把手的兴起曾承载着降低风阻、优化颜值的期待。但随着市场普及,其安全短板逐渐暴露:碰撞断电后电子机构失效导致车门无法开启,延误救援黄金时间;应急装置标识混乱,乘客在危机中难以操作;北方冬季冰冻失灵等问题,既影响日常使用更潜藏安全风险。特斯拉因电子门把手失灵遭调查、长城汽车魏建军公开质疑其实用性等案例,都印证了技术创新脱离安全根基的隐患。

  新国标草案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了“技术创新不突破安全底线”的规则框架。明确要求“每个车门的车门外把手在任意状态时,相对车身表面应具备手部操作空间,该操作空间应不小于60mm×20mm×25mm。”这样大小的空间足以让成年人将四个手指探入并有足够着力点来拉开车门。明令规定每个车门(不包括尾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外把手,也就是说,在车辆发生事故后,即便车门上锁,也应可以从外部打开车门开启救援。此外,还对车门内把手的布置位置新增了相关要求,包括确保在乘员位置直观可见以及安装在车门规定区域内。这些制度安排,无疑能通过强制标准倒逼技术升级,实现了美观与安全的辩证统一。

  标准的演进背后,是汽车产业从“速度优先”向“质量优先”的深刻转型。过去部分车企为追求市场热度,将技术新颖性置于安全性之上,导致“反人类设计”频现。如今新国标与即将实施的《乘用车后碰撞安全要求》《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等标准形成合力,构建起全场景安全防护网,引导行业回归“安全是最大豪华”的本质认知。

  智能汽车时代的技术创新,从来不是对传统安全原则的颠覆,而是在更高标准上的传承。门把手虽小,却是检验产业初心的窗口。新国标的征求意见,既是对消费者生命安全的郑重守护,更是对行业创新方向的精准引导。当技术创新始终以安全为锚点,当标准规范始终与民生需求同频,中国汽车产业才能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行得更远。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