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变味的网络投票该刹刹了

 2025/09/24/ 17:25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吴睿鸫

  □ 吴睿鸫

  “最美从业者,等你来投票”“帮忙投个票,亲戚家孩子”“投票有礼,点赞有奖,快来助力”……生活中,不少人都收到过亲朋好友发来的投票邀请,有的是为了争先评优,有的是为了参赛评奖。这些五花八门的网络投票,本意是为彰显参赛者的群众基础,却催生出拉票甚至买票刷票问题,乃至形成了灰色产业链。(9月23日《人民日报》)

  网络投票的异化,首先源于评选机制的设计缺陷。许多发起方将“得票数”直接等同于“认可度”,忽视了不同领域评选的核心标准。校园评选本应看重孩子的品德与能力,却被简化为家长社交圈的比拼;行业评优本该聚焦专业实力与服务质量,却成了企业动员客户刷票的“数字游戏”。

  这种“唯票数论”的导向,让投票脱离了评选初衷,为拉票刷票提供了滋生土壤。一些发起方甚至刻意通过低门槛投票、高额奖品刺激等方式提升参与度,实则是将评选异化为吸引流量的营销工具,早已背离了“选优”的核心目的。

  更令人担忧的是,拉票行为已演变为规模化的刷票产业。在电商平台搜索“投票助力”,大量提供刷票服务的店铺赫然在列,“人工刷票10元100票”“机器刷票3元200票”的标价清晰可见,部分商家还承诺“可查后台、安全不被封”。这些产业链上游有人开发刷票软件,中游有专业刷票团队接单,下游有中介对接需求方,形成了“需求-接单-刷票-结算”的完整闭环,这不仅让评选结果失真,更践踏了公平公正的社会准则。

  刷票产业链的蔓延,本质上是信用体系与监管机制的双重缺失。从监管层面看,网络投票的技术属性使得刷票行为隐蔽性强,现有法律法规对刷票行为的界定与处罚不够明确,导致“违法成本低、收益高”的问题突出。对于发起方而言,部分机构缺乏审核责任心,对明显的刷票异常视而不见,甚至默许刷票行为以维持“热度”。而从社会层面讲,不少人对拉票刷票习以为常,认为“大家都在刷,不刷就吃亏”,这种集体无意识的纵容,进一步加剧了乱象的扩散。当“拼人脉”“靠花钱”取代了“凭实力”,最终损害的是社会的信任基础。

  整治网络投票乱象,需要多方合力、精准施策。发起方应回归评选本质,优化评选机制,将专业评审与公众意见相结合,降低“票数”在评选中的权重,避免“唯票数论”。监管部门需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刷票行为的法律责任,对刷票产业链开展专项打击,追究平台、商家与需求方的连带责任。网络平台也应履行主体责任,通过技术手段识别刷票行为,对异常投票账号进行封禁处理。而作为普通公众,更应理性看待投票,拒绝参与拉票刷票,主动抵制“绑架式投票”,让投票回归真实民意表达的本质。

  网络投票的价值,在于其能够高效汇聚民意、筛选真正的优秀者。当投票沦为刷票产业链的“猎物”,当公平被流量与金钱稀释,这样的评选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唯有斩断刷票产业链,重塑评选的公平公正,才能让网络投票重拾公信力,真正发挥“选优树先”的积极作用。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