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志高
据极目新闻报道,近两年,一群网络“通灵师”以“宠物转世”为名,利用主人对逝去爱宠的思念,精心设计骗局,骗取高额费用。受害者一旦质疑,便被拉黑踢群,留下的只有更深的情感创伤。这种骗局之所以屡屡得逞,不仅因为骗子的狡猾,更因为社会对宠物丧恸的忽视——当哀伤无处安放,迷信便成了“救命稻草”。
宠物在现代家庭中的角色早已超越“动物”,它们被视为家人、朋友,甚至是孤独生活的精神支柱。当它们离世,主人的悲痛不亚于失去至亲。然而,社会对“宠物丧恸”的认知却严重滞后,许多人甚至难以理解为何有人会为一只动物如此伤心。这种不被理解的孤独感,让主人们更容易被骗子盯上。
一则报道中的主人公安然在爱犬琪琪去世后,陷入长期抑郁,甚至需要药物助眠。她在社交平台倾诉痛苦时,骗子以“宠物转世群”为诱饵,一步步将她引入圈套。这种骗局的核心逻辑,是利用情感脆弱期的“病急乱投医”心理——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主人也愿意尝试。
科学能解释死亡,却难以消解哀伤。兽医可以告知“肾衰竭无法治愈”,心理咨询师会建议“接受现实”,但这些理性答案往往无法满足主人“再见一面”的执念。而“通灵”“转世”等玄学概念,恰好填补了这一情感空白。
更讽刺的是,骗子的手段并不高明。他们通过群聊搜集受害者的宠物信息,再以“托梦”“灵魂沟通”等话术包装,把主人自己透露的细节复述一遍,制造“通灵”假象。一旦受害者上钩,便以“信念不足”“情绪不稳”等话术PUA,甚至要求跨省寻找“转世母体”,让骗局显得更加“真实”。
打击此类骗局,不能仅靠事后追责。平台应加强关键词监测,封禁“宠物通灵”“转世投胎”等诈骗群组;执法部门则需明确将此类服务列为非法经营,切断黑色产业链。
但长远来看,社会需要正视宠物丧恸的合理性。例如,推广宠物哀伤心理咨询,设立宠物纪念日,甚至开发数字化的情感纪念产品(如AI互动影像),让哀伤有更健康的出口。在日本,许多寺庙接受宠物骨灰供奉,甚至为宠物举办法事,帮助主人寄托哀思。这些做法未必适合所有人,但至少提供了一种可能——让爱有处可去,让痛有法可解。
宠物的一生或许只有十几年,但它们留下的情感空缺,却可能伴随主人一生。当社会仍然将宠物丧恸视为“矫情”,当科学无法提供足够的情感支撑,骗子便会趁虚而入。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更严厉的打击,更是更宽容的社会认知——承认失去宠物的痛苦是真实的,并提供真正的支持。唯有如此,才能让“通灵”骗局失去生存的土壤,让每一份爱,都能被温柔以待。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08月06日【丝路话语】每班捐款不低于1万元?别把校庆捐款搞成“随份子”
- 2025年08月05日【丝路话语】“痛经假”落地难,折射职场性别平等的深层困境
- 2025年08月05日【丝路话语】科研管理是护航创新,而非制造枷锁
- 2025年08月05日【丝路话语】“异宠”不能太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