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每班捐款不低于1万元?别把校庆捐款搞成“随份子”

 2025/08/06/ 09:29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陈广江

  □ 陈广江

  据九派新闻报道,近日,信阳师范大学针对往年毕业生发起50周年校庆“千班万元”捐赠倡议。倡议书显示,“千班万元”活动主要以毕业班级为单位,由各毕业班级联络人向所在班级校友发布捐赠倡议,自愿开展捐赠,对有意向开展捐赠的毕业班级,倡议捐赠目标数额不低于1万元。倡议书称,捐赠款项全部用于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倡议内容一经曝光,随即引发热议。虽然倡议书载明“自愿开展捐赠”,但这种以班级为单位、设有捐赠目标数额的捐款倡议,让人嗅出了一丝“怪味”,也给温情又喜庆的校庆氛围蒙上了一层阴影。

  给母校捐钱本是个人心意,捐多少、捐不捐都该自己说了算。可学校号召“全班努力凑一万”,就把大伙儿绑一块儿了。设想一下,班级群里要是有人张罗接龙捐款、晒出捐款数额,那些手头紧或不想捐的同学,心里能不犯嘀咕吗?会不会觉得自己“拖了班级后腿”?

  可见,虽然学校嘴上说“自愿捐赠”“多少不限”,但那个明晃晃的“一万元”目标摆在那儿,难免会给人制造压力。这份“自愿”,不知不觉就变了味儿,好像不跟着大家意思走,就显得不合群或者不够意思。明明是表达情分的好事,硬是整出了“随份子”的压力感。

  高校发展确需社会与校友支持,但核心责任在于公共财政的坚实保障。校友捐赠只是锦上添花,若被过度倚重甚至设定量化目标,则模糊了大学作为公共事业的根本属性。这种捐赠倡议,实际上是将校友情感工具化,让本应纯粹的回馈与祝福沾染了“摊派”与“指标”的功利色彩。

  成熟的校友捐赠文化,其根基在于母校持续赋予学子的精神认同与价值归属感。这需要大学以卓越的学术追求、独立的治学精神和深厚的人文关怀长久滋养,使学子离校多年后,仍能感受到与母校间那份超越物质的精神纽带,于是慷慨解囊回馈母校。现实中,此类佳话不胜枚举,甚至不乏“亿元级”校友捐款。

  而信阳师大的“千班万元”捐赠倡议活动,却试图绕过这本质的情感培育过程,将校友捐赠简化为一个可快速完成的财务指标。这也暴露了高校在校友捐赠文化培育上的急功近利。缺乏精神家园的坚实根基,强求的捐赠只会增加疏离感,难以凝聚人心,甚至让人追问——这还是我无数次魂牵梦绕的母校吗?

  大学之“大”,在于其恢宏的精神气象与感召人心的力量。校庆本是校友们“回家”重温青春的日子,是个精神上的大聚会。可现在这么一弄,感觉像精心布置了个“收款台”。校友对母校的深情厚谊,源于求学岁月中点滴浸润的精神滋养与人格塑造,其价值岂是“一万块”所能衡量的?

  “千班万元”捐赠倡议引发热议,其根源正是将难以量化、弥足珍贵的情感联结,粗暴地套入了可量化、可考核的“万元”模板,引发了校友价值认同的强烈不适。这种错位的量化,不仅轻慢了情谊的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高校在发展理念、路径上的迷失。

  总之,校友回馈母校,本是一场双向奔赴,而非一方对另一方的索求。这种带有“绑架”“强制”成分的捐款倡议,趁早歇了吧。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