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志高
据《工人日报》报道,近日,“多地明确女职工可休痛经假”的话题再上热搜。痛经假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93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北京、上海、浙江、云南等20个省市,在地方性规定中明确女性劳动者可以休1-3天痛经假,但现实中这一政策却面临“落地难”的尴尬。职工担心影响职业发展,企业顾虑管理成本,看似简单的“一天假”,背后却是职场性别平等、企业管理效率与社会文化观念的复杂博弈。
痛经假的争议,本质上是女性权益与职场效率如何平衡的问题。从医学角度看,痛经并非“矫情”,而是一种真实的健康困扰。国际劳工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80%的女性曾经历痛经,其中10%-15%症状严重到影响工作能力。我国多地立法明确痛经假,是对女性劳动者健康权的尊重,但政策若只停留在纸面,反而可能加剧职场性别歧视——企业为避免用工成本增加,可能隐性减少女性招聘,最终损害女性就业机会。
要让痛经假真正落地,需跳出“一刀切”的思维。一方面,政策设计应更具灵活性。例如,可借鉴日本“生理休假”制度,允许女性自主选择是否使用假期,无需强制提供医疗证明;或参考比利时模式,将痛经假纳入带薪病假范畴,避免单独设置引发争议。另一方面,企业需转变管理逻辑。某互联网公司试点“弹性健康假”,不分性别、不设理由,员工每月可享1天带薪休假,既覆盖痛经需求,又避免标签化女性,反而提升了整体效率。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社会文化。许多女性“不敢请假”,源于对“不够敬业”的污名化担忧。这要求公共讨论摆脱“月经羞耻”,将痛经视为正常的健康议题。挪威的实践值得参考:其教育部要求中学向学生免费提供卫生用品,并公开讨论月经健康,逐步消解社会偏见。同理,职场中可通过工会培训、健康科普等方式,营造对女性生理需求更包容的环境。
从长远看,痛经假争议提醒我们:劳动者权益保障需与企业发展找到共赢点。政府可通过税收优惠或社保减免,补偿企业因特殊假期增加的成本;行业协会可制定柔性管理指南,帮助企业建立科学流程。更重要的是,保障女性权益不能止于“给假”,还需推动育儿支持、晋升平等配套措施,让女性不必在“健康”与“事业”间被迫二选一。
痛经假能否“无痛”落地,考验的是社会对“人”的关怀程度。一个进步的职场,应当既能保障效率,也能容纳人的脆弱性。当制度设计真正以劳动者为本时,女性不必再为“请假还是硬扛”纠结,企业也不会视特殊保障为负担——这才是劳动力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08月05日【丝路话语】科研管理是护航创新,而非制造枷锁
- 2025年08月05日【丝路话语】“异宠”不能太任性
- 2025年08月05日【丝路话语】又见游客滞留,景区的预警意识哪里去了?
- 2025年08月01日【丝路话语】超龄劳动者权益保障:银发经济时代的制度破冰与人文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