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育兵
夜幕沉沉,人群攒动。贵州施秉县杉木河漂流景区内,数千游客在长达数小时的漫长等待中,焦虑与抱怨声此起彼伏。漂流体验结束的轻松惬意,早已被无车可乘、寸步难行的现实困境碾得粉碎。当游客们最终拖着疲惫身躯在凌晨走出景区,景区“致歉信”中的“整改承诺”显得如此苍白——这似曾相识的“滞留之痛”,再次撕开了许多景区管理深处一道未愈的伤口:客流预警意识的严重缺位,让每一次“人山人海”都成了失控的预演。(8月3日澎湃新闻)
面对汹涌客流,杉木河景区表现出的近乎“裸奔”状态,令人错愕。当日景区下午两点客流量已达六千多人,却未采取任何限流措施;游客反映仅两三个入口开放,队伍绵延百米;摆渡车运力严重不足,竟至“20分钟一趟车,一趟车才接二十几人”;更有网友发现,现场不少空闲大巴车闲置,资源调配失灵。凡此种种,并非“突发”意外,而是对“可预见”风险的彻底失明。当景区对自身承载上限心中无数,对客流高峰毫无预判与预案,“人满为患”便注定滑向“人满为灾”。
景区“致歉信”提出“升级游客流量监测系统”“优化交通疏导方案”的整改方向,这固然是亡羊补牢的必须一步。然而更要追问的是:在智慧旅游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为何这类基础性的预警能力依然大面积缺失?从张家界到九寨沟,从黄山到此次施秉,游客滞留新闻如同周期性的“风景”,背后是预警机制沦为摆设的痼疾。许多景区硬件投入一掷千金,却吝于在客流监控、科学调度、压力测试等预警“软实力”上投入;应急预案文本精美却尘封柜中,应急演练流于形式——仿佛那汹涌人潮永远不会到来。
预警意识的缺位,本质上是对游客体验权与安全权的漠视。当景区经营重心倾斜于门票收入的“多多益善”,当“客流量”沦为唯一的业绩指标,精细化管理与服务保障便退居次席。于是,行李托运服务收了50元却无法交付,救生衣发放现场混乱至“抢不过”,终点汽艇堆积如山堵住通道——这些管理细节的崩塌,正是预警意识缺失在日常运营中的自然延伸。客流预警并非冰冷数据,其背后是对每一个个体尊严与时间的尊重。当游客成为数字报表中模糊的一笔,个体困境自然在管理者的视野中悄然消失。
杜绝“滞留之痛”,关键在于将预警意识深植于景区管理的骨髓。这要求景区摈弃“事后致歉”的路径依赖,建立“客流上限”的敬畏之心——如同故宫博物院等先进景区,以预约制、实时监测、分级响应构筑预警“铁三角”。同时监管机构亦需发力,将客流预警机制的有效性纳入景区评级硬指标,对重大管理事故实施“一票否决”。
当景区以科学预警为盾,以高效调度为矛,人潮方能化为流动的风景而非凝固的困局。唯有人性化的预警思维真正觉醒,方能让每一次慕名而至的旅程,不再以深夜滞留的苦涩告终。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08月01日【丝路话语】超龄劳动者权益保障:银发经济时代的制度破冰与人文温度
- 2025年08月01日【丝路话语】手机打卡能否筑牢孩子们的安全防线?
- 2025年08月01日【丝路话语】“司机之家”诠释“流动中国”的民生温度
- 2025年08月01日【丝路话语】政府给领证新人“份子钱”,真金白银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