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超龄劳动者权益保障:银发经济时代的制度破冰与人文温度

 2025/08/01/ 17:28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丁慎毅

  □ 丁慎毅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7月31日发布《超龄劳动者基本权益保障暂行规定(公开征求意见稿)》,从即日起至8月31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超龄劳动者基本权益保障内容,提出加强对超龄劳动者获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工伤保障等基本权益的保障,畅通争议处理渠道,超龄劳动者可以通过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向人民法院起诉、向人社部门投诉等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这份文件看似只是填补了一个法律空白,实则丈量着一个社会对待老年群体的温度。当60岁的保洁阿姨、65岁的维修师傅、70岁的农技专家仍在用双手创造价值时,我们是否给了他们应有的尊严?这份征求意见稿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菜市场凌晨四点就位的卖菜老人,工地里弯腰捆扎钢筋的“白发工人”,小区门口风雨无阻的守夜大爷……这些身影构成了中国特色的“银发就业图鉴”。但长期以来,他们中的许多人拿着比年轻人低的工资,干着更累的活,却连一纸正规合同都没有。某地法院数据显示,超龄劳动者劳动争议案件中,近七成涉及工资拖欠,三成与工伤赔偿相关。这次征求意见稿直击痛点:必须签订书面协议、工伤保险全覆盖、加班需协商。就像给风雨中的劳动者递了把伞,虽然简单,却能遮风挡雨。

  有企业家曾算过一笔账:雇佣超龄工人不用缴社保,工资可压到最低,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这种把老年人当“廉价劳动力”的思维,与发展银发经济的初衷背道而驰。真正的银发经济,应该像日本“银发人才中心”那样,根据老人特长匹配咨询、培训等轻体力岗位;像德国“经验银行”那样,让退休工程师带徒弟传手艺。征求意见稿中“禁止安排危险作业”“开展适岗培训”等条款,正是要扭转把老人当“耗材”的短视观念。毕竟,激活老年人力资源不是榨取剩余价值,而是让经验与智慧持续发光。

  站在老龄化社会的门槛上回望,日本“终身现役”、新加坡“乐龄就业”都经历过制度磨合期。中国特色的超龄劳动者权益保障,正在走出一条新路:既不是把老人赶回工作岗位,也不是任其在市场中“裸泳”,而是构建有温度的制度护栏。当有一天,70岁的老工匠能安心带徒传艺,65岁的阿姨可体面做家政服务,这个社会才真正读懂了“积极老龄化”的深意。

  银发劳动者的尊严,照见的是整个社会的文明底色。这份征求意见稿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对老年群体的态度:是视其为负担,还是珍视为财富?答案藏在每个细节里——在按时发放的工资单里,在工伤理赔的绿色通道里,更在年轻人给“老师傅”递上的一杯热茶里。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