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志顺
今年暑期伊始,云南玉溪元江县推行了一项颇具争议的举措:要求家长每日完成两次“暑期安全提醒”手机打卡。未按时打卡的学生不仅会在班级群被公开点名,教师还需电话催促。这项规定引发家长与教师的双重不满——前者质疑其形式主义加重负担,后者批评其转嫁监护责任;而当地教体局的回应却坚称这是“工作需要”,否认增加负担。这场看似寻常的行政指令背后,折射出数字化治理时代教育管理的深层困境。(8月1日澎湃新闻)
打卡制度的设计初衷或许值得肯定,但其机械的执行方式已彻底背离安全教育的本质。教育工作者都明白,有效的安全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风险识别与应急处理能力,而非追求打卡数据的完美闭环。颇具讽刺的是,元江县设置的早晚固定打卡时段,恰好避开了溺水事故高发的午后时段。这种时空错位的制度安排,暴露出政策制定者对现实安全隐患的认知盲区。当生命安全被简化为手机屏幕上的机械点击,当监护责任被异化为班级群里的点名接龙,所谓的安全管理便沦为了一场全员参与的数据狂欢——家长疲于应付,教师困于统计,行政部门醉心汇总,却无人追问:孩子们的安全防线,是否真能在这般数字化表演中得以筑牢?
细察元江县的打卡机制,其形式主义特征令人啼笑皆非。家长需在严格限定的时段完成两次打卡,内容不过是重复的防溺水条款与交通安全标语;未达标者不仅要承受公开点名的压力,还可能接到教师的催促电话。更具荒诞色彩的是,对于不谙智能设备的农村家长,教师竟需通过电话代劳完成“电子留痕”。这套系统的实质,是将严肃的安全教育降格为以“完成率”为核心的行政剧场。教师被迫转型为数据稽核员,家长被物化为打卡执行者,而本应作为主角的学生安全意识培养,却在表格与截图的数字洪流中消弭无踪。
教育部三令五申要求杜绝“频繁打卡等形式主义”,为何一些基层仍对此趋之若鹜?元江县教体局“下级部门只负责执行”的回应道破天机:在层层加码的行政体系中,打卡是最易量化、最显“政绩”的管控手段。然而当防溺水教育异化为背诵“六不准”的应试训练,当生命保障沦为微信群里的接龙竞赛,这般“政绩”非但无助于风险防控,反而侵蚀着公众对教育治理的信任基础。
安全教育的真谛,在于让每个生命真正敬畏风险、掌握求生技能,而非让家校双方深陷数据游戏的囚徒困境。与其强求家长每日两次点击“立即打卡”,不如在暑期前开展溺水救援实战演练;与其在群里催缴观看视频的截图,不如在河道旁增设智能预警装置。唯有将有限资源投入实质性的能力建设与环境改善,才能打破“越打卡越安全”的治理迷思。孩子的生命安全,从来不是电子屏幕上那个转瞬即逝的“已完成”图标所能承载的生命之重。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08月01日【丝路话语】“司机之家”诠释“流动中国”的民生温度
- 2025年08月01日【丝路话语】政府给领证新人“份子钱”,真金白银的祝福
- 2025年07月31日【丝路话语】婚姻需要一些“将就”
- 2025年07月31日【丝路话语】高温体测绝不是“锤炼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