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商家自导自演,这样的“好评”能走多远?

 2025/07/30/ 11:07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张忠德

  □ 张忠德

  “不仅‘卖家秀’,现在连‘买家秀’都不敢信了。”7月25日,来自北京的秦女士对记者感慨道。她表示,以前上网买衣服,商品的评论区是最重要的参考,而现在,很多评论区都是清一色的好评,买回来的实物却“惨不忍睹”。(7月28日《工人日报》)

  这年头,商家为了刷好评真是“脑洞大开”。AI生成的六指买家、5元一单的水军评论、498元就能打包20个“刷手群”——这些操作离谱到让人发笑,却精准踩中了消费心理的软肋。毕竟,谁购物前不翻两页评论?谁看到“千人好评”能不动心?然而,这些看似真实的“种草帖”,不过是卖家自导自演的“忽悠戏”。当“真实体验”被批量伪造,消费者买到的不是心仪商品,而是被套路的“哑巴亏”时,虚假好评正在把网购这锅原本香喷喷的粥,搅成了让人难以下咽的“浑水”。

  虚假好评的危害可不止让消费者闹心。商家偷别人的小红书文案当自己的“好评”,这是明晃晃的侵权;“水军”群里倒卖个人信息、搞诈骗,早已越过法律红线。更可怕的是对市场规则的破坏,老实做生意的商家,哪拼得过花钱刷好评的?当“谁造假谁赚得多”成了潜规则,最后留在赛道上的可能全是“演技派”。有人说这会“冲击社会诚信体系”,真不是危言耸听,倘若花钱买东西都得“带侦探滤镜”,我们还能信点啥?

  治理这股歪风,不能光靠消费者“火眼金睛”。监管部门得拿出“较真”的架势,“一处受罚,全网受限”的联合惩戒,才能让商家不敢轻易伸手。平台更该醒醒,别一边靠“好评率”吸引流量,一边对虚假评论睁只眼闭只眼。既然算法能算出用户喜好,就该能识别AI生成的假图;既然能从交易抽成,就该为打假掏钱升级技术。给真实评价加权、让举报渠道更通畅,这些都是平台该做的“分内事”。

  重建信任的关键,在于重构评价体系的价值导向。平台算法不应该只关注评价数量,更要看重评价质量。可以借鉴学术界的同行评议机制,对资深买家的评价赋予更高权重;或者引入“评价的评价”功能,让其他消费者为有帮助的评论点赞。更重要的是,要建立更便捷的举报通道和更严厉的处罚措施,让造假成本远高于收益。

  消费者也别当“沉默的大多数”。看到六指买家就截图举报,发现自家照片被挪用就硬气维权,遇到清一色好评多留个心眼。毕竟,我们要的不是“看起来很美”的虚假繁荣,而是“买得放心”的真实市场。

  别让那些六指“买家”坏了网购的名声。虚假繁荣终将退潮,只有诚信经营的企业,才能留在消费者的购物车里。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