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未录取通知书”,是一种“扎心关怀”?

 2025/07/30/ 11:06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刘纯银

  □ 刘纯银

  当一封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未录取通知书”在网络引发热议时,我看到的不仅是一所大学的善意,更是一面映照教育本质的镜子。

  其实,被称为高校发的“未录取通知书”实际是一封附有校长亲笔信和校徽礼品的特殊信件,以“感谢你为追求梦想所付出的努力和坚持”的温暖话语,为失利考生拂去失落。这种看似微小的举动,实则蕴含着教育应有的温度与格局。

  尤其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许多人对教育的理解已异化为单纯的“成功”。录取通知书被视作胜利的勋章,而落榜则被等同于彻底的失败。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这封信显得尤为珍贵——它告诉我们,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结果的成败,更在于对每个个体奋斗过程的尊重。正如徐扬生校长在信中所言,这是对“追求梦想所付出的努力和坚持”的肯定,这种肯定本身就是在传递一种价值观:人生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选择,奋斗的过程本身就值得尊重。

  这种人文关怀的举措,实际上是对当前教育评价体系的一种有益补充。当我们的社会习惯于用“985”“211”“双一流”来标签化年轻人时,这封信却在说:“你值得被看见,哪怕结果不如预期。”

  据校方工作人员介绍,这种做法始于2016年,持续至今已有八年。这种坚持本身就说明,该校将人文关怀视为办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一时兴起的作秀。教育工作者应当明白,真正的教育不仅在课堂上传道授业,更在于如何对待每一个与学校产生关联的生命个体。

  面对“二次伤害”“扎心关怀”等质疑声音,我们更需要理性思考: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我们想要的?是把落榜生当作冰冷的统计数字,还是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与鼓励?从网友“比录取通知书还让人印象深刻”的评价可以看出,大多数人内心渴望的正是这种被看见、被尊重的感觉。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而非打击,是点燃希望而非浇灭热情。当一所大学愿意在“无用之事”上花费心思时,恰恰体现了其办学格局的宏大。

  教育的真谛,或许就藏在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里。一个懂得在学生失意时送上鼓励的学校,必定是真正把学生放在心上的学府。这封“未录取通知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安慰了当下的失落,更在于它传递出一种长远的人生观:一次考试的结果不能定义一个人的全部价值,人生的道路宽广且多元。当我们的教育能够以这样的胸怀对待每一个学子时,才能培养出同样胸怀宽广的新一代。

  教育的温度,往往体现在它对失败者的态度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这封校长信,让我们看到了教育该有的样子——既有追求卓越的严格,也有包容失败的温情。这种平衡,或许正是当下中国教育最需要找回的品质。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