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广江
“大熊猫不该进行野化放归”“电击取精危害巨大”“大熊猫繁育机构进行‘活体实验’”……近年来,一些骇人言论在大熊猫“粉丝”群体中流传。记者调查发现,涉大熊猫谣言背后,活跃着一些标榜“为大熊猫发声”的网络“大V”,他们利用大熊猫炒作话题、煽动粉丝情绪,进而借机敛财。近期,四川司法机关办理了多起涉“大熊猫被虐待”谣言案。(7月27日新华社)
作为国宝,大熊猫自带流量,是当之无愧的网络明星。但令人警惕的是,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打起了大熊猫的歪主意,利用人们对国宝的喜爱、关注之情,编造谣言、煽动情绪、从中渔利。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大熊猫保护事业的声誉,更扭曲了公众对大熊猫的理性认知,其害不容小觑。
以报道提到的白某某和徐某为例,这对夫妻自立“猫粉”人设,打着“为大熊猫发声”的旗号,多次在网络平台捏造、散布“大熊猫被虐待”的不实信息,抹黑多家科研单位,煽动网友网暴科研人员,通过线上直播打赏、线下向粉丝募捐等方式牟利。白某某和徐某最终被判刑,纯属咎由自取。
无中生有编造谣言,移花接木博取同情,不择手段制造事端……从不法分子惯用作案手法和套路看,“大熊猫被虐待”谣言的背后已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黑色利益链,而且具备了畸形“饭圈文化”的显著特征。在“保护大熊猫”的外衣下,部分“猫粉”缺乏理性认知,容易被谣言“带节奏”,进而沦为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的帮凶。
正因此,在依法严惩违法犯罪分子的同时,如何引导部分“猫粉”回归常识和理性,走出畸形“饭圈文化”的泥潭,进而打破“谣言煽动情绪,情绪带来流量,流量转化为金钱”的利益链条,无疑是自媒体时代大熊猫保护事业亟待破解的课题。
一方面,平台责任尤为关键。当前部分直播平台对谐音字、拼音字等变体内容的识别存在技术短板,对恶意账号的跨平台转移行为缺乏有效阻断机制。因此,平台应全面升级防御体系,包括但不限于建立动态更新的敏感词库、完善用户举报响应机制、打通各平台“黑名单”共享渠道等,让造谣者没有容身之地。
另一方面,法治建设刻不容缓。当前适用的《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颁布于2016年,面对直播生态的快速迭代和AI等新技术的应用,其监管效力已显滞后。相关部门应加速完善网络直播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执法刚性,细化平台责任,让造谣“碰瓷”者付出应有代价,形成有效震慑。
更重要的是,相关部门、单位、机构、媒体等各方要形成合力,引导、推动社会大众将关注点回归大熊猫保护本身。真正保护大熊猫,就应从了解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和科学常识开始。最近,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发文呼吁:大熊猫保护是一项需要专业、理性与耐心的事业,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工作和付出,不是情绪发泄或狂欢。
从某种程度上讲,唯有抵御住畸形“饭圈文化”的侵蚀,才能有效避免大熊猫沦为假“猫粉”造谣敛财的工具。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07月29日【丝路话语】金线袈裟难渡金钱劫
- 2025年07月29日【丝路话语】多一年时光,能否换来多一分成长?
- 2025年07月29日【丝路话语】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亟需“时间表路线图”
- 2025年07月25日【丝路话语】674分的选择撕开了教育的“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