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育兵
天津街头,3岁孩童被地钉绊倒险些磕破额头;山东雨幕中,外卖骑手因地钉爆胎连人带车摔翻;赣州小区里,老人被地钉绊倒撞击头部不幸离世……这些几厘米高的金属凸起,正以“暗器”之姿潜伏在城市的每一条步道上。当公益人士夏天带着角磨机奔波两载,当“赣州脚垫哥”因自身被绊而踏上清理之路,我们不得不追问:为何本应被及时清除的地钉,要靠民间力量填补治理空白?根治这一隐患的关键,在于让责任从“纸面规定”变为“脚下行动”。(7月9日《法治日报》)
这些地钉多是城市更新的“后遗症”:施工围挡拆除后,工人图省事将钉子敲弯而非拔除;广告牌移走后,固定螺丝被遗忘在路面;减速带更换后,残钉在车轮碾压下重新凸起。它们藏在商场门前的人流中,躲在学校周边的喧闹里,甚至嵌在盲道的防滑条间。几厘米的高度,恰好低于视线聚焦点,却足以让老人踉跄、孩童摔跤、骑手翻车。更令人忧心的是,这些隐患往往“常驻”街头——有市民反映,家附近的地钉存在近两年,投诉后得到的回复不是“非职责范围”,就是“已安排处理”的空头承诺,即便偶尔有人清理,也只是将钉子砸入地下,不久后又在车辆震动中再次凸起。
法律早已为责任划下清晰界限:施工遗留的地钉,由施工方清理、建设单位监管;市政设施废弃后的残钉,归市政部门处置;无主地钉则由属地政府兜底。但现实中,这条责任链却常常断裂。施工队撤离后“查无踪迹”,管理部门以“不清楚谁设置的”为由推诿,基层单位想管却缺工具、缺经费。这种“责任悬空”直接加剧了维权之难。有律师透露,一起地钉伤人案中,受害者家属为确认责任方,先后找过住建、城管、街道等六个部门,耗时三个月仍无结果。当维权成本远超伤害损失,许多人只能默默承受,这反过来又纵容了地钉隐患的滋生蔓延。
要拔除这些“马路暗器”,不能仅靠公益人士的角磨机,更需织密制度的防护网。施工环节应拧紧“责任螺丝”,要求施工单位缴纳“路面恢复保证金”,验收时若发现未清理的地钉,可用保证金委托专业队伍处置,同时将违规记录纳入企业信用档案。日常管理要激活“巡查神经”,市政、城管等部门应建立“地钉隐患台账”,对学校、菜市场等人员密集区实行“每周排查制”,并开通24小时举报专线,市民上传地钉位置后,系统自动分派责任单位,处理进度全程公示,超期未办的直接问责。赔偿机制需打通“快速通道”,明确管理部门对无主地钉的先行赔付责任,受害人可凭医疗记录直接申请理赔,后续再由管理部门向责任方追偿。
城市治理的精度,往往就藏在这些看不见的细节里。一颗地钉虽小,却考验着部门协同的效率、责任落实的力度。当施工方不敢敷衍收尾,当管理部门主动排查隐患,当受害者能便捷维权,这些“暗器”才会真正消失。毕竟,保障市民“脚底下的安全”,从来不是可做可不做的“选择题”,而是必须答好的“民生必答题”。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07月10日【丝路话语】“爆炸桃”爆火,甜的是桃还是营销?
- 2025年07月09日【丝路话语】药店推行“阴阳价”,别把医保卡当“套利卡”
- 2025年07月09日【丝路话语】高温天暂停期末考试,应急措施就该灵活些
- 2025年07月09日【丝路话语】防范“脑腐”需要高质量精神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