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爆炸桃”爆火,甜的是桃还是营销?

 2025/07/10/ 11:25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王志高

  □ 王志高

  据《新京报》报道,一种表皮带有裂痕的“爆炸桃”近期在电商平台走俏,商家宣称这是“稀有”产品,“甜到爆炸”。然而调查发现,这不过是商家将本应淘汰的裂果重新包装的营销噱头。这场看似创新的水果营销,实则折射出当下消费市场的浮躁与乱象。

  这些“爆炸桃”到底啥来头?据专家解释,它们本是因品种特性、天气或管理不当导致的裂果,果农和批发商嫌卖相差、易腐烂,向来是线下市场的“弃子”。可到了电商手里,裂痕成了“特色”,“次果”变身“稀有”,甚至被吹成“比普通桃甜5倍”。山东蒙阴的果农说:正常桃批发价4元/斤,裂果1.8元/斤收,网上卖6块、8块都有,利润翻几番。原来,这哪是“稀有”,分明是把“丑果”包装成“宝贝”的生意经。

  更耐人寻味的是消费者的心理。有人明知道是裂果,却觉得“裂开的桃子更甜”——或许是受了“歪瓜裂枣更甜”之类的民间说法影响,或许是被“限量”“手慢无”的营销话术裹挟。电商平台的销量数据更佐证了这一点:某店铺周销量涨5倍,月销千单的不在少数。可当消费者收到货,裂痕里藏着的可能是霉菌,是腐烂,是商家用“甜度玄学”编织的消费陷阱。律师说,若商家虚构“甜度倍数”“稀有品种”,已涉嫌虚假宣传;消费者若买到不合格产品,有权依法要求理赔。

  “爆炸桃”的走红,照见了当下消费市场的某种怪象:只要给普通商品套上新名字、新故事,就能把“次品”变“精品”,把“瑕疵”变“卖点”。前有“藏乌梨”实为普通梨加工,后有“辣椒芒”不过是畸形贵妃芒,再如今天的“爆炸桃”——这些案例里,商家玩的是“概念游戏”,赚的是“信息差”的钱,伤的是消费者的信任。当“新奇”取代“品质”成为卖点,当“营销”盖过“产品”成为核心竞争力,最终损害的是整个市场的口碑。

  要让“爆炸桃”这类套路无处遁形,需要多方合力。平台不能只当“传声筒”,得把好审核关,对“甜度虚标”“品种造假”的商品及时下架;监管部门不妨针对“网红水果”开展专项检查,对虚假宣传的商家依法处罚;更要紧的是,消费者得学会“拆穿”营销话术——甜不甜,咬一口才知道;是不是次果,看看裂痕有没有霉斑;品种真不真,查查农业农村部的认证信息。再花哨的名字,也掩盖不了水果本身的口感;再夸张的宣传,也替代不了真实的体验。

  水果的本质是食物,不是流量道具。“爆炸桃”的火爆终会过去,但它留下的思考不该停止:我们需要的不是靠噱头博出位的“网红水果”,而是踏踏实实种好果、卖好货的真诚市场。当商家不再沉迷于“包装游戏”,当消费者学会为品质买单,我们的果盘里才能真正装满甜到心里的好桃子。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