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深夜亮灯处,藏着最浓的烟火情

 2025/07/05/ 20:23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王志高

  □ 王志高

  深夜十一点,南京迈皋桥地铁站的24小时超市里,外卖骑手裹着雨衣喝热姜茶,环卫工捧着热水啃冷包子;广州小布村的24小时书店中,孩子们趴在桌上写作业,退休教师翻着刚借的《唐诗三百首》;太原富力城小区的便利店,82岁的张奶奶举着打印好的退休金明细,笑着跟店长说“下个月还来麻烦你”。这些被灯光点亮的深夜角落,不是简单的商业场所,而是城市里最温暖的“民生补给站”。

  有人认为24小时营业是商业噱头,但当看到书店办公益读书会成“精神粮仓”,超市“暖心驿站”为环卫工、外卖员提供免费热水,便利店代缴费、修手机解决老人难题,就会明白延长的营业时间,是对民生需求的深度回应。

  24小时商铺的兴起并非偶然。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作息被打破,夜间经济发展,灵活就业群体增多,24小时消费需求井喷;社区治理精细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让“最后一百米”的便民服务成为刚需。从一线城市便利店到县域24小时药店,从乡镇“夜间书吧”到社区“便民驿站”,24小时商铺以“时间换空间”,填补公共服务的时间盲区。

  这些商铺的“生存密码”,是商业与社会的双向奔赴。在浙江杭州,“24小时社区食堂”不仅提供夜宵,还联合社区开展老年食堂、学生课后托管,用“一顿热饭”串起“一老一小”的服务链;在四川成都,“24小时图书角”依托社区图书馆资源,通过智能借还系统实现24小时开放,让“书香不打烊”;在山东青岛,“24小时便利店+快递驿站”的模式,既满足了夜间购物需求,又解决了快递“最后100米”难题。这些创新举措,本质上是市场主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将“生意”做成“生态”。

  政策层面也给予引导与支持。2022年,商务部等12部门鼓励24小时营业网点建设;2023年,市场监管总局从多方面划出“红线”,为行业发展保驾护航,让24小时商铺在规范中成长,在创新中惠民。

  当然,24小时商铺的发展仍面临挑战:人力成本高、夜间运营风险大、部分区域需求不足。当一家店愿意为环卫工留一盏灯,为老人多跑一步路,为读者多办一场活动,收获的不仅是客流,更是整个社区的信任与托付。这种“信任经济”,比任何广告都更有生命力。

  城市的温度,不在地标建筑的高度,而在深夜亮灯的温度;不在商圈繁华的热度,而在便民服务的厚度。当越来越多的商户加入这个行列,当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同频共振,中国的民生画卷必将更加温暖动人——因为我们知道,总有一盏灯为你而亮。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