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莫让“警”字成营销“馊主意”

 2025/05/15/ 22:06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张忠德

  □ 张忠德

  近日,有眼尖的网友发现广州增城出现了一家“警茶”店,并发布了相关视频。视频中,可以看到招牌上是白底蓝字“警茶”字样,并配有卡通图片。图片中,卡通人物戴着大盖帽,“警”味十足。5月13日,广州市增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该店铺的“警茶”招牌已拆除,疑似为警察形象的卡通图标也已撤下。(5月14日 金羊网)

  算计的“碰瓷”。在眼球经济至上的畸形思维下,部分人妄图用蹭公共符号的捷径取代踏实经营。殊不知,这种短视行为已涉嫌违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明确规定,广告不得使用或变相使用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名义或形象;《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也指出,经营者不得实施足以引人误认为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的混淆行为。警用标识是国家机关形象的具象化体现,承载着公众对执法公信力的信任。“警茶”招牌与警察卡通形象,极易误导消费者,让民众误以为店铺与公安机关存在某种关联。显然,该店的“博眼球”做法,涉嫌违反上述法律规定。当警察形象被娱乐化、商业化,公众对其严肃性的认知便会逐渐模糊,在真正需要警察帮助时,信任度可能大打折扣。这警示商家,在追求商业创意与吸睛效果时,法律底线不容触碰。

  在眼球经济时代,商家追求独特记忆点、吸引顾客无可厚非。但创意应建立在合法、合规、合乎公序良俗的基础之上。商家完全可以通过提升产品品质、优化服务体验、创新营销方式等正当途径来脱颖而出,而非剑走偏锋,打“擦边球”。拿严肃的公共符号去做商业试验,不仅可能面临法律风险,还会引发社会反感,得不偿失。

  此次“警茶”事件,给监管部门也敲响了警钟。虽说,监管部门在网友发布视频曝光此事后的快速反应值得肯定,但仍需反思商标注册与商业命名的审查漏洞。据报道,这家“警茶”的茶饮店在“天眼查”平台的注册信息显示,该店名为广州市增城警茶饮品店,属于个体工商户,成立于2025年3月14日,从事行业为餐饮业。可见,商标注册审核的漏洞、商业命名监管的滞后,都给了商家打擦边球的机会。在商业命名、商标注册等审核环节,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标准与流程,加强对这类可能引发歧义、误导公众的名称及形象的审查力度,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同时,也应加强对商家的普法宣传教育,提升其法律意识,引导其合法经营。

  商业创意需有边界,公共符号不容亵渎。希望类似事件不再发生,商家与其绞尽脑汁蹭热度,不如脚踏实地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只有守住底线,商业行为才能真正赢得市场与公众的尊重,否则“警茶”式闹剧必将一再上演。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