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德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全省科技特派员队伍,鼓励科技人员下乡创新创业,推动农村实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助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省科技厅近日正式印发《甘肃省省级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明确,省级科技特派员从中央在甘及甘肃本省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相关单位中选派。(5月13日《甘肃经济日报》)
甘肃的乡村,藏着独特的发展密码,却也面临着现实困境。河西走廊的戈壁滩渴望高效节水农业技术,陇南山地的果园急需病虫害智能防治方案,传统农业的粗放模式与特色农产品的潜力挖掘之间,横亘着一道技术鸿沟。科技特派员是将科技资源精准导入农村的关键之举。科技特派员的到来,恰似一把“金钥匙”,打开了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近年来,甘肃科技特派员已在陇原大地书写下诸多精彩答卷。在定西,科技特派员扎根马铃薯种植一线,推广脱毒种薯繁育技术,不仅让马铃薯亩产提升超30%,更助力定西打造出享誉全国的“中国薯都”品牌;在陇南,核桃嫁接改良技术的应用,使当地核桃产业实现产量与品质双飞跃,小小的核桃果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果果”。这些实践充分证明,科技特派员能够精准对接农村发展需求,将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田间地头的生产力,为农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也为《办法》的出台积累了宝贵经验。
新出台的《办法》在多个维度实现了创新突破。在人员选拔上,将中央在甘及本省高校、科研院所作为人才“蓄水池”,确保特派员队伍专业素质过硬;管理机制方面,压实派出单位职责,通过建立工作台账、年度总结上报等制度,让科技服务成效可量化、可追踪;激励措施更是一大亮点,技术入股、领办企业等政策,打破了科研与生产的壁垒,使科技人员的个人价值与农村产业发展深度绑定,真正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种系统性、创新性的制度设计,有效解决了科技人员“愿不愿下”“留不留得住”“干不干得好”的核心问题。
然而,要吸引更多科技人才投身“助农”事业,还需构建更完善的激励体系。一方面,应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在职称评审中增设“基层服务”专项加分项,对长期扎根农村的科技人员给予破格晋升机会;设立乡村振兴科技专项基金,为特派员的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提供稳定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要注重人文关怀,为特派员打造“安居工程”,解决住宿、医疗等后顾之忧;搭建“科技特派员之家”交流平台,定期举办技术研讨会、经验分享会,让他们在服务乡村的同时,也能实现个人成长与技术精进。此外,还可探索“科技特派员+乡土人才”结对培养模式,通过“传帮带”培育本土技术骨干,让科技助农的火种在陇原大地生生不息。
随着越来越多科技特派员在甘肃乡村扎根,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必将重塑陇原大地的产业图景。从传统农耕迈向智慧农业,从单一生产转向三产融合,这场始于制度创新的变革,终将在黄土高原上书写出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让甘肃的乡野不仅有诗和远方,更有科技铸就的富足与希望。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03月07日【丝路话语·聚焦2025全国两会】陇原电商“强引擎”,乡村振兴“加速度”
- 2025年02月27日【丝路话语】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奋进乡村振兴之路
- 2024年11月11日【丝路话语】拓展乡村直播之路,点燃青年就业新赛道
- 2024年05月30日【丝路话语】迈步“四好农村路”新征程,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