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广江
一段时间以来,短视频平台涌现出大量以“记录萌娃日常”为名的账号。记者调查发现,这些看似天真烂漫的内容,有不少是家长与MCN机构(网红孵化机构)精心策划的“剧本演绎”——从人设打造、脚本设计到流量变现,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商业流水线,实现“儿童网红”批量生产。(5月13日《法治日报》)
儿童的纯真被包装成商品,童年的日常被异化为表演,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如何守住儿童成长的底线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
在短视频平台搜索“萌娃”,无数条内容扑面而来:活泼的“小太阳”、早熟的“小大人”、乖巧的“学霸”……这些标签并非孩子的自然状态,而是家长与MCN机构精心打造的人设。追热点、蹭话题、强化反差感已成为固定套路,孩子的一举一动并非出于自然,而是被脚本和流量支配。
流量狂欢背后,是被设计、被透支的童年。一条几分钟的视频往往需要数小时拍摄,孩子往往被迫在镜头前反复练习动作、背诵台词。当同龄人在操场奔跑、在课堂学习时,这些孩子却被困在摄影棚里,成为成人世界的“工具人”。童年一旦沦为一场表演,孩子的个性与真实需求便逐渐被流量需求取代。今天的流量,或将成为明天的眼泪。
更值得警惕的是,在利益驱使下,孩子的隐私、尊严已成了被消费、被玩弄的对象。机构为制造话题,刻意设计“翻车剧情”或泄露家庭住址;部分家长为吸引关注,将孩子哭闹、出糗的片段剪辑成“搞笑视频”。也许,孩子在未来某一天会突然发现,童年曾被无数陌生人围观、评价,而自己从未真正同意过。
流量“啃小”、童真“变现”,把孩子当成“摇钱树”,不仅伤害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已触及法律红线。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禁止利用儿童进行危害其身心健康的活动,即使父母同意也不行。中央网信办也曾多次在“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中强调,严禁利用“儿童网红”牟利、损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然而现实中,“儿童网红”的边界比较模糊,家长常以“记录成长”为名行商业变现之实,机构常以“内容创作”为幌子规避监管。因此,法律虽已划定红线,但执行层面仍存在漏洞——如何界定“合理分享”与“过度商业化”?如何约束家长与机构的合谋?这些问题亟待制度给出答案。
显然,破解“儿童网红”乱象,不能仅靠专项治理,而需构建多方联动的长效机制。作为第一责任人,家长记录孩子成长本无可厚非,但若掺杂功利目的,将亲子关系异化为“经纪合约”,便背离了亲子互动的初衷。作为内容把关人,平台须跳出“唯流量论”的怪圈,通过技术手段识别并限制商业化儿童内容,建立“儿童友好”的内容生态。法律则需进一步细化规则,长出锋利“牙齿”,让部分MCN机构明底线、知敬畏。
童年不是商品,童真亦非流量。唯有家庭回归爱与陪伴的初心,平台肩负起社会责任,法律筑牢保护防线,才能让每个孩子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不被流量绑架的童年。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05月12日【丝路话语】未成年人“擦边”短视频,谁在纵容“毒流量”?
- 2025年05月12日【丝路话语】彩礼“瘦身”,幸福“加码”
- 2025年05月12日【丝路话语】让汽车门把手“回归”安全本质
- 2025年05月12日【丝路话语】“鼠标手”纳入目录?职业病防治需要“知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