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让汽车门把手“回归”安全本质

 2025/05/12/ 17:24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刘纯银

  □ 刘纯银

  5月8日至6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拟对电动式、隐藏式车门把手的布置、标志、安全功能、结构强度等作出规定,此举引发社会关注。(5月11日《人民日报》)

  近年来,隐藏式车门把手凭借极简设计和科技感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标配”,甚至被视为高端化的象征。然而,这一追求美学与风阻优化的设计,却在现实中暴露出致命缺陷,如碰撞或起火导致断电时,电动把手失效,车内人员无法逃生;隐蔽的标识让救援人员难以快速定位应急开关;夹手风险与结构强度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多起车型在事故中因门把手无法开启导致的悲剧更是引发舆论争议。

  工信部正在征求意见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正是对这一问题的直接回应。当科技美学凌驾于安全之上,这种本末倒置的设计逻辑亟待纠正。隐藏式门把手的流行,源于车企对“未来感”的追逐。其一体化的外观设计可降低约0.001Cd至0.003Cd的风阻系数,但对续航的提升微乎其微。

  车企在设计上的激进,本质上是将营销卖点置于用户安全之上。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逻辑折射出行业对“科技感”的盲目崇拜,甚至将安全视为可妥协的次要因素。如部分车型的应急拉手位置不统一且缺乏标识,导致紧急情况下乘员与救援人员均难以操作。这种对安全冗余的忽视,暴露了企业在创新过程中责任感的缺失。“安全是造车的第一要素”,期待这一理念成为行业共识,而非少数企业的坚守。

  工信部拟出台的新国标,无疑是对安全隐患的主动干预。其核心要求包括:机械冗余设计(断电时可通过物理方式解锁)、荧光或反光标识(紧急情况下可见性≥3米)、动态防夹测试(夹持力低于15N)以及结构强度量化指标(承受1000N拉力不变形)。这些技术规范直击隐藏式门把手的痛点,通过强制性标准倒逼车企平衡美学与安全。例如,强制机械解锁装置的设计,将确保在电路失效时仍能打开车门,从根源上避免“科技锁死生命”的悲剧。

  科技应以人为本。隐藏式门把手的争议,本质上是科技与人性化设计的冲突。正如有网友所说,真正的科技美学应以用户安全体验为核心,而非将“高级感”异化为营销噱头。也就是说,真正的“高端”不在于外观的炫目,而在于对生命的敬畏,即让科学设计回归安全本质。唯有将安全铸入产品基因,科技美学才能真正服务于人类福祉,而非沦为华而不实的危险装饰。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