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广江
一名模样十一二岁的女孩,上着吊带、下穿短裙,随着音乐跳舞,做出眯眼、嘟嘴、扭屁股等表情、动作……该短视频下方的评论区,一些留言不堪入目。
这是《法治日报》记者近日在某短视频平台看到的一幕。记者在多个网络平台输入关键词搜索发现,类似的短视频大量存在,主角小的十一二岁,大的十五六岁,她们穿着打扮成人化,跳着劲歌热舞。
种种迹象显示,未成年人“擦边”短视频已成为屡试不爽的引流利器。表面看,这是部分未成年人在名利诱惑下的迷失,但深层次问题直指平台的运行机制。在流量与算法的合谋下,未成年人的身体被物化为“毒流量”的载体,评论区则沦为性骚扰与低俗言论的温床。
短视频平台的推荐机制以“用户偏好”为名,实则构建了一套“流量至上”的逻辑。用户随手点赞几个“擦边”视频,算法便源源不断推送类似内容。未成年人的青涩面容与成人化的舞蹈动作形成强烈反差,恰好迎合了部分用户的猎奇心理,成为平台引流的“利器”。
面对这种“毒流量”,平台的审核机制暴露出双重困境。技术上,机器审核难以识别软色情内容的隐蔽性,刻意设计的镜头角度、暗示性动作或“黑话”标签均可轻松绕过关键词筛查。人工审核虽能弥补部分漏洞,但在海量内容面前,效率与精准度难以兼得。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平台对儿童软色情“擦边”等内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为追求流量还会倾向于推荐低俗内容来吸引眼球。
遏制未成年人“擦边”乱象,平台不能继续躲在“技术中立”的幌子背后。说到底,未成年人“擦边”短视频成引流利器,拷问的是平台责任担当。作为内容生态的“守门人”,平台必须将社会责任置于商业利益之上。
一方面,审核机制必须穿透伪装。面对软色情内容的隐蔽性,机器审核需结合语义分析与场景识别,精准捕捉刻意设计的镜头角度与暗示性动作。人工审核则需聚焦高风险账号,针对未成年人相关视频提高复审比例,对频繁打擦边球的用户实施动态追踪。此外,完善用户举报通道,建立快速响应机制,让“擦边”视频从上传到传播的每个环节都难逃监管。
另一方面,算法逻辑需要彻底纠偏。平台应摒弃“流量即正义”的运营思维,优先过滤涉及未成年人的敏感内容,而非纵容算法迎合低俗偏好。通过优化标签系统与关键词库,阻断“校园日常”“初中生变装”等伪装标签的滥用。同时,强化年龄验证技术,例如将人脸识别与实名认证深度绑定,从源头拦截违规账号的注册与活跃。
更重要的是,重构内容生态,引导价值回归。比如,通过算法干预,让健康向上的内容覆盖更多未成年人,而非让畸形的“网红梦”占据他们的视野。唯有平台主动重塑生态,打破“劣币驱逐良币”的怪圈,才能避免更多孩子在“毒流量”的侵袭下迷失方向。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05月12日【丝路话语】“鼠标手”纳入目录?职业病防治需要“知痛”
- 2025年05月12日【丝路话语】家政服务要迈向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
- 2025年03月03日【丝路话语】破解农村高额彩礼困境需要标本兼治
- 2025年05月09日【丝路话语】精耕细作“五篇大文章”,激活陇原发展千重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