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堵住礼品卡漏洞需强化“数字围栏”建设

 2025/05/08/ 23:10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范晓敏

  范晓敏

  据5月8日《检察日报》报道,河南省新密市检察院查处一起利用国际礼品卡非法买卖外汇案件,犯罪团伙通过倒卖礼品卡套取汇率差价700余万元,形成了一条跨境隐蔽的黑色产业链。此案暴露出数字经济时代新型金融犯罪的复杂性,也警示我们:在虚拟交易日益普及的背景下,必须加快构建“数字围栏”,从技术、监管和立法层面封堵监管盲区。

  国际礼品卡之所以成为犯罪温床,根源在于其“跨境性”与“匿名性”被恶意利用。犯罪分子通过VPN技术突破地理限制,用虚拟商品交易掩盖外汇套利实质,甚至将礼品卡作为洗钱工具。这种“非接触式犯罪”模式,本质上是对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的“蛀蚀”——它绕开了传统外汇监管的实体关卡,却在虚拟空间完成资金非法跨境流转。若放任此类行为蔓延,不仅扰乱汇率市场,还可能成为贪污、诈骗等犯罪的“帮凶”。 

  此案的侦破难点极具代表性。犯罪团伙刻意混淆交易性质,以“人民币结算”为幌子掩盖外汇买卖实质;资金流水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快进快出,形成“碎片化”痕迹。这些手段直指当前监管的软肋:对跨境数字交易的穿透式监管能力不足。尽管我国已建立外汇“宏观审慎+微观监管”双支柱框架,但面对礼品卡这类“披着商品外衣的金融工具”,仍存在定性难、取证难、溯源难等问题。

  要根治此类犯罪,需打出组合拳。技术上,可借鉴反洗钱领域的“交易画像”机制,对高频、大额礼品卡交易建立风险预警模型;监管上,应要求电商平台将礼品卡纳入“特定虚拟商品”名录,实行交易双方实名认证与额度限制;立法上,需明确将“变相买卖外汇”的司法解释扩展至虚拟凭证领域,消除法律适用模糊地带。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国际协作,与礼品卡发行企业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从源头阻断非法卡源流通。

  此案也提醒普通消费者:看似便利的跨境代购、折扣礼品卡交易背后,可能暗藏法律风险。当“薅羊毛”行为无意间成为犯罪链条一环时,最终付出的社会成本远超个体获利。只有筑牢“数字围栏”,才能让技术创新真正服务于经济发展,而非沦为犯罪的“隐身衣”。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