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以专业击碎偏见的“性教育”课多多益善

 2025/04/11/ 21:49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王志顺

  □王志顺

  近日,山东枣庄一位小学教师因一堂性教育课走红网络。面对学生用脏话攻击同伴、以暴露穿着模糊隐私边界的行为,张老师选择在班会课上直面“超纲”话题,用科学术语讲解生殖器官,用法律红线定义身体边界。这堂课不仅让班级里的哄笑变为沉思,更在舆论场掀起波澜。网友的“点赞”背后,折射出公众对性教育从“难以启齿”到“大方讲解”的观念蜕变,也映照出中国青少年性教育长期“失语”的现实困境。(4月11日《央视新闻》)

  ‌性教育从来不是“超纲”,而是青少年成长的“必修课”。在张老师的课堂上,“阴茎”“阴道”等科学名词被坦然提及,隐私保护的底线被反复强调,这一场景恰是对传统教育“欲说还休”姿态的颠覆。现实中,许多家长将性教育等同于“性行为教育”,学校因“敏感”而将教材中相关章节匆匆带过,社会对儿童性侵事件的反思总止步于“严惩罪犯”而非“预防悲剧”。当孩子因无知而用脏话攻击他人、因懵懂而不知如何保护自己时,这堂“超纲课”恰恰撕开了性教育缺失的伤疤——若连科学认知身体的勇气都没有,何谈抵御风险、健康成长?‌

  张老师的实践,诠释了教育者的双重使命:既要传道授业,更需守护成长。面对学生捂脸坏笑,她没有回避,而是用“医生能看,邻居不能看”的朴素逻辑,将隐私保护转化为可操作的生活准则;当学生提到“初中生物知识”,她顺势引导,让课堂成为开放讨论的公共空间。这种以学生为中心、以科学为准绳的教育智慧,正是打破性教育困局的关键。反观一些教师对课本中性教育内容“绕道而行”,或照本宣科、敷衍了事,本质上是对教育职责的逃避。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人文关怀,才是化解尴尬、建立信任的解药。

  ‌网友的千万次点赞,不应止于情绪共鸣,更需转化为制度性推力。张老师的走红,暴露出一个残酷现实:一堂本属常态的性教育课,竟因“罕见”而被围观。据《“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我国已将性教育纳入未成年人保护体系,但基层实践中,师资培训缺位、标准教材匮乏、家校联动薄弱等问题依然突出。当一位教师需要“借鉴网络视频”备课,当家长因孩子询问月经知识而手足无措时,社会亟须构建从政策到实践的系统支持:编写适龄教材、培训专业师资、设立家长课堂,让性教育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战斗”。

  ‌这堂获赞的性教育课,像一束光,照见了改变的可能——当孩子能坦然说出“阴茎”“阴道”,便掌握了自我保护的第一把钥匙;当教师不再因“害羞”而沉默,教育的温度便得以延续。但真正的进步,不在于一堂课的刷屏,而在于让科学的性教育从“网红课”变成“常规课”,从一所学校的“破冰”之举拓展为全社会的共同约定。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都像理解眼睛与鼻子一样理解自己的身体,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自我与他人的尊严。这,或许就是这堂课带给时代的最深启示。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