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德淇
日前,深圳航空ZH9539航班上的一幕,让“空中文明”的议题再次被推至风口浪尖。两名旅客因“互嫌味道刺鼻”发生肢体冲突,空姐劝阻时被咬伤,航班延误两小时,涉事者被移交警方。(4月3日《南方都市报》)
根据现场视频和目击者描述,这场冲突的起因是两名女乘客间的“气味之争”。一人指责对方体味刺鼻,另一人则反唇相讥,抱怨对方香水味过于浓烈。原本微不足道的矛盾,在密闭的机舱内迅速升级为肢体冲突,甚至演变为对空乘人员的暴力伤害。
在私人领域,个体对气味的偏好本属自由范畴,但一旦进入机舱这样的公共空间,个人的“舒适权”就必须让渡于共同的行为规范。当乘客将自我感受凌驾于公共秩序之上,冲突便一触即发。此次事件中,空乘人员手臂受伤、后排乘客因受刺激突发疾病接受急救的细节,揭示了航空安全中常被忽视的“软性风险”。
传统航空安全多聚焦于机械故障或恐怖袭击,但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因乘客冲突导致的航班延误占比达12%,中国民航2024年处理的机上扰乱行为同比上升23%。当乘客挥拳相向时,威胁的不仅是个人安全,更是整架飞机的运行秩序。ZH9539航班延误两小时引发的后续航程调整、数百旅客行程被打乱,其连锁损失远超个体冲突本身。
值得关注的是,机组人员在应对此类事件时,常常陷入两难境地。《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条例》赋予空乘人员维持客舱秩序的法定职责,但在劝阻暴力行为时,后者的人身安全却缺乏制度性保障。
事件发生后,深航迅速启动调查程序,并将涉事旅客移交警方,展现了企业应对的规范性。然而,回顾近年来类似事件,从“高铁霸座”到“机舱斗殴”,事后惩戒虽然能平息个别案件,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现行《公共航空旅客运输飞行中安全保卫工作规则》对“扰乱行为”的界定较为笼统。因此,文明规训需要刚柔并济的制度设计,不能单纯依靠道德说教。
具体而言,可以将“喷洒过量香水”“脱鞋伸脚”等容易引发矛盾的具体行为列入警示清单,通过可视化规则强化乘客的行为预期,重塑责任共同体意识。同时,建立分级响应机制,对首次违规者列入观察名单,二次违规则实施终身禁飞,并将相关信息在全行业内共享。此外,探索设立“机上治安员”岗位,由受过专业格斗训练的空保人员兼任,改变目前仅靠空乘人员“肉身劝架”的被动局面。
在万米高空的机舱里,不同背景的乘客共享着狭小的空间,每个人的行为都成为影响他人乘机体验的变量。营造文明有序的空中出行环境,既需要法律划出清晰的红线,也需要行业创新管理模式,更需要每一位公民意识到:在云端之上,文明的重量,取决于每个人对权利边界的敬畏。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04月03日【丝路话语】“舌尖安全”新规落地,管不好食堂就别开餐!
- 2025年04月03日【丝路话语】警惕“摆摊收徒”背后的陷阱
- 2025年04月02日【丝路话语】“行走的思政课”,以信仰之步铸青春之魂
- 2025年04月02日【丝路话语】国标助力“好房子”,群众才有“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