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企业通报表扬加班员工,缘何“翻车”了?

 2025/02/21/ 21:57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陈广江

  陈广江

  近日,好利来四川成都一门店通报表扬加班员工,引发关注。

  通报称,两名员工完成当天工作后,“主动留店通宵制作准备情人节产品和相关工作,连续奋斗了29个小时”,展现出的责任感和拼搏精神尤其突出,经市场领导小组研究决定,给予每人奖励1000元,以资鼓励。

  这本是彰显员工敬业精神、激励团队士气的正面宣传,却在网络舆论场意外“翻车”,引发公众对企业加班文化、员工权益保护以及劳动法规执行等问题的广泛讨论。面对质疑,该门店店长回应称不了解情况,相关部门则表示尚未收到相关投诉。

  通报表扬的初衷,是弘扬员工主动担当、任劳任怨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貌似合情合理。但是,当两名加班员工被企业塑造成标杆和典范时,问题的性质或许悄然发生了变化。任何形式的褒奖都意味着一种价值观的倡导,而这种价值观一旦违背人的基本需求和法律的基本精神,必然引发公众反感。

  从最直观的层面看,连续工作29个小时,是对人的生理极限的挑战,是非常态的、不可持续的;从法律角度讲,这种“连轴转”的工作方式已远远超过了法律允许的界限——劳动法明确规定,每月加班时长不得超过36小时。哪怕是员工自愿且有加班费,企业也应想方设法避免这种过劳行为。

  也就是说,员工连续工作29个小时,只是“情人节当天订单激增”这一特殊情况下的“极端”行为,不具有典型性、可推广性,不宜、也不该将其当成一种企业价值观进行宣扬,否则就有“美化加班”、PUA员工之嫌。

  当企业把连续工作29个小时的员工树立为榜样,将这种非常态行为拔高成一种价值追求时,实际上向所有员工传递了一个强烈信号:加班是获得认可、奖励、晋升的捷径,是实现个人最大价值的必由之路,即“加班等于奋斗”。加班文化的“精髓”,恰恰就在于此。

  不得不说,时代不同了,这套“加班挣钱”“加班光荣”的叙事逻辑,在今天已经行不通了。此次事件引发的舆论反弹,以及时常登上热搜的“00后整顿职场”话题,无不诉说着职场价值观的代际更迭。新一代劳动者早已不再接受“用健康换成功”的职场理念了。

  公众职场理念的转变正倒逼企业从人本视角重构管理逻辑。近年来,一些有远见的企业纷纷和“996”工作制说再见,严格执行8小时工作制,告别无效加班,倡导双休。事实也证明,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从体力消耗转向智力创新的今天,保障劳动者权益绝非企业发展的绊脚石,而恰恰是激发企业活力的密钥。

  这场因一纸表扬通报引发的“翻车”事故,给所有企业敲响警钟:只有尊重员工、遵守法律、构建健康的企业文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员工的支持和社会的认可,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说到底,连续工作29小时的员工,的确需要善待,但这种过劳行为本应避免,而不应倡导。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