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听劝体”走红彰显陌生人之间的善意

 2023/10/24/ 23:03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付 彪

  □ 付 彪

  “这个旅游攻略还能改进吗?我听劝!”“听劝,去这里玩真的不要带太多衣服。”“听劝版草原旅游,高帮鞋是正确的。”最近,互助式、听劝式旅游在一些社交平台上风靡,不仅旅游有听劝版,穿搭也有听劝版,连房屋装修、亲子关系都有听劝版。(10月23日《扬子晚报》)

  某平台日前发布的《2023年国庆旅游报告》显示,9月15日以来,每天都会有2000人发出“旅游听劝”的笔记,平均每篇听劝笔记会获得43.9条热心人的帮助。不少旅游城市的本地人也亲自下场答疑,分享最地道的私藏路线,“听劝式”旅游所收获的是一份独一无二的私家旅游攻略。人们既乐于分享、求助和探索自己的旅游方式,也愿意在评论区给出自己的“热心建议”,在旅游体验的分享中,完成人与人互助的双向奔赴。

  “听劝”最初只是网友们在玩梗,对应的是“互联网大倔种”,开玩笑式劝说一些特别固执的网友,但现在“听劝式”旅游成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攻略方式。其大体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寻求帮助,一种是助人避雷。求助者抱着“听劝”的真诚态度,通过广泛听取其他人的建议或意见以获取经验或新的认知;助人者则不吝分享自己的心得和建议,其中不乏过来人的“掉坑”与艰难“爬出”以后的肺腑之言,进而形成了正向持续的互动、互助。

  网友们能给出的建议不只是旅游建议,衣食住行都有“听劝体”笔记。正如媒体调查,“听劝体”笔记已蔓延到养生保健、家居家装、食品饮料等各个领域,从穿搭、发型到美食、减肥、装修都有“听劝”这个关键词存在,有网友“听劝”还实现了人生逆袭。除了素人网友发布的笔记外,商业性质的笔记也不少。网络上陌生人之间的“听劝体”笔记,与现实中普通人之间的守望相助异曲同工,无疑都是值得肯定和点赞的一股正能量。

  现代社会,人们经常置身于陌生人的环境中,也经常会获得陌生人的帮助。陌生人释放的善意、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让人倍感温暖。在今年春晚歌曲《你好陌生人》演唱中闪过的画面里,地铁上让陌生大叔靠肩膀休息的浙江小哥陈明杰;为迷路老人披外套的吉林小伙赵一男;给在外淋雨工人拿凳子的两岁小宝宝……这些来自陌生人的善意,让这个社会充满了温情。“听劝体”的走红,也让人们感受到了网络世界中来自陌生人的热情和善意。

  陌生人的社会不是陌路人的社会。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网络世界的美好,都离不开陌生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温暖。其实,每个人的心底都有善良的因子,每个人的手中都有善良的玫瑰。“听劝体”的走红也提醒我们,善良需要我们去发掘、激发和呵护。特别是对于需要帮助的人,应该多一些互助式、听劝式的善意,多一些不动声色的举手之劳。如果每个人接受了陌生人的关爱,并将这份善意传递给更多陌生人,这个社会就会变得更美好。

  当然,不管是现实生活还是网络世界,“听劝体”都可能存在一定风险。尤其是网络世界的“听劝”,在接受陌生人善意和关爱的同时,也应积极感知和把握网络社交的分寸与边界。无论线下还是线上,期待在人与人互助的双向奔赴中,能够多一些真诚与善意。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