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记住了,“特供酒”=“特假酒”

 2023/07/04/ 18:13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冯海宁

  □ 冯海宁

  近日,湖南省浏阳市公安局成功破获一起生产销售“特供白酒”违法案件。宁夏也军地联合查处了一起假冒军用特供酒案,再次引发对“特供酒”的关注。记者近日调查发现,除假冒“军酒”外,还有不少打着“特供”“专供”“内部招待”等旗号售卖的酒品。事实上,相关部门早在2013年就曾明令禁止制售冠以“特供”“专供”等标识的商品。(7月2日中央广电总台)

  用“阴魂不散”形容“特供酒”再恰当不过。早在2013年,国家有关部门就下发通知,要求酒类企业不准生产标注有“特供”“专供”等字样的白酒。2020年,开展过清理整治网络销售和宣传“特供”“专供”标识商品专项行动,2022年7月,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等6部门联合发布《关于禁止销售“军”字号烟酒等商品的通告》。

  相关禁令发布后以及经历专项整治后,按说“特供酒”应该从生活中彻底消失。然而,这些年来,各地仍不时查处了特供酒案例,就近期而言,除了宁夏军地联合查处一起假冒军用特供酒案外,湖南浏阳市公安机关也破获一起生产销售假冒“特供”白酒案,这说明“特供酒”就像“阴魂”一般,在酒类市场上或隐或显地存在。

  “特供酒”之所以禁而不止、打而不绝,从供给环节分析,是因为某些商家认为给酒类产品加上“特供”标签,就能蒙蔽那些不懂机关、部队内部情况的外行人,继而可以卖出高价、牟取暴利。从需求端看,部分消费者的确“很傻很天真”,误以为“特供酒”就是高品质白酒,只有内部特权人群才能喝到,于是自己买来送礼或收藏。

  殊不知,“特供酒”就是“特假酒”。在多起特供酒案例中,经鉴定涉案产品均为假冒商品,这类产品披着“特供”的神秘外衣,里面装的却是几元一斤的廉价散装酒,有的标注的厂名、厂址等关键信息都是假的,看似“特供酒”实为造假产品。消费者一旦购买“特供酒”,不但产品安全性不能保证,而且出事后基本上是维权无门。

  不客气地说,谁买“特供酒”谁傻,谁喝“特供酒”谁蠢。因为在当代中国并不存在“特供酒”,一切“特供酒”都是特假特差的酒,购买“特供酒”就是在交“智商税”;而喝“特供酒”的人,并不是在享受特供待遇,而是在喝散酒乃至劣质酒。只有让消费者认识到“特供酒”的真面目,才有望从需求端对其用脚投票。

  所以,有关方面要充分揭露“特供酒”真相,不仅要揭露“特供酒”真实价格,也要揭露其具体来源,还要检测其真实品质,使更多人从多角度对“特供酒”进行全面了解,让这种产品失去市场。同时,要明确清晰告诉公众,一切打着“特供”旗号销售的酒类产品都是假冒伪劣,供应这类产品的商家都是骗子,才能让消费者印象深刻。

  同时,有关部门要联合电商平台建立更为完善的治理“特供酒”机制,比如针对在电商平台上采取拼音缩写、汉字谐音等“暗语”方式使用“特供”“专供”标识销售、宣传商品问题,要进行精准打击。一旦发现网售“特供酒”,要顺藤摸瓜,对生产、销售“特供酒”的商家,依据《广告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进行从严打击 。

  虽然说相关商家比较狡猾,采用各种手段逃避监管,但作为一种消费品不可能总是“地下交易”,所以,我们要鼓励消费者、知情者共同举报“特供酒”,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治理“特供酒”中的重要作用。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