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广江
本轮疫情何时可以结束?两周后的清明节,人群可否自由流动?日前,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蒋荣猛告诉记者,看目前形势,全国疫情仍在上升期。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也认为,目前疫情形势仍不明朗,清明节是否可以正常出游,目前还不好判断。(3月21日《健康时报》)
又是一年清明至,正是慎终追远时。本轮疫情“倒春寒”来势凶猛,清明期间疫情防控显然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和松懈情绪。目前,全国多地民政局发布清明节相关倡议与通知,积极推广网络祭扫、集中代祭、家庭追思等文明安全的祭扫方式。其中,部分地方发文宣布暂停现场祭扫活动。对此,很多网友留言表示配合和支持,复杂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之下,暂停现场祭扫成为大众共识。
文明、绿色、安全的祭扫理念被广为接受,不只是因为两年多来不断反复的新冠疫情,移风易俗也功不可没。多年来,全国各地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动移风易俗,推广文明、安全、绿色祭扫方式,已取得了一定成效。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也给这种清明新风尚提供了极大便利,通过“云祭扫”“代祭扫”等方式,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充分表达缅怀、追思之情。
传统节日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恰恰是因为其能与时俱进,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传承方式,但无论传承方式怎么变化,其精神内核自始如一。有专家指出,作为农时节气和传统节日,清明节虽然习俗繁多、形式各异,但最被看重的还是祭祖,而贯通于其中的核心价值则是中华民族对生命的热爱和关怀。人们对逝者的追思缅怀,也是对传承济世德业、弘扬优秀家风的美好期待以及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深深思考。
慎终追远,向来重于心而不拘于形。只要带上一颗感恩之心、敬畏之心、虔诚之心、沉思之心,不管是站在先人坟前、墓前现场祭扫,还是选择“云祭扫”“代祭扫”等新兴的祭扫方式,抑或在家中举行祭祀仪式,都能表达对逝者的追思、缅怀之情,抚慰和充实生者的精神和心灵,助力清明节回归“清明”之本真。
“心祭”重于“形祭”,厚养而薄葬、薄祭,方能更好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彰显传统节日的当下价值。清明祭扫也是无形的情感教育,可以鞭策后人传承美德、珍惜当下、热爱生命,承担起家庭及社会责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通过“心祭”让孝老爱亲、勤俭节约、文明有礼的优秀家教家风代代相传,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
公众积极配合清明期间疫情防控,相关部门、殡葬服务机构也要做好配套服务,为群众集中代祭、网上祭扫提供更多便利,比如,辖区内所有殡葬服务机构组织开展一次免费代为祭扫活动等。科技赋能之下,网上祭扫大有可为,相关部门、殡葬服务机构要事先做好充足准备,通过全面、周到、贴心的服务让网上祭扫真正成为新风尚,让文明、绿色、平安祭扫的理念深入人心。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2年03月18日【丝路话语】清退超龄农民工应解除其后顾之忧
- 2022年03月18日【丝路话语】“精神萎靡”岂能列入不文明行为?
- 2022年03月18日【丝路话语】感染新冠在业主群致歉,如此共情值得点赞
- 2022年03月18日【丝路话语】反不正当竞争又出“重器”,“法绝不向不法让步”再获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