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甘媒视角

【敦煌风】警惕信息收集过度 建立清朗的网络环境

 2021/05/27/ 12:01 来源:新甘肃-敦煌风 瞿方业

  瞿方业

  “只是出去吃个饭,立马就收到商家发来的各种信息,真是太烦了!”年逾七旬的重庆退休干部罗先生说,偶尔三五老友相聚,服务员要求扫码点餐,不仅需要关注微信公众号,还要留电话号码,同意获取自己的位置、微信头像等,一会儿就能收到手机弹出的各类信息,包括广告、积分提醒、餐后评价等。(据工人日报)

  扫码点餐,已成为一些餐厅的常规操作。平心而论,只要消费者愿意,似乎也无可厚非。但需要警惕的:一是“强制”扫码,只设扫码点餐一种方式,再无其他点餐渠道,消费者无法自主选择,有“强制”之嫌;二是扫码后,消费者会被一再干扰,手机收到广告信息,收到各种推销电话,甚至可能被“用户画像”。当个人行为尽在企业掌握之中,没有隐私,这是多么可怕?

  不得不说,扫码消费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已成常态,就餐、住宿、停车、购物以及使用各种App,都需要手机号注册填写个人信息,不然就无法获得消费或服务。5月21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对105款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情况进行了通报。

  对于企业而言,数据就是资源,谁掌握了数据,谁就会获得市场和效益。但这种收集应当有限度,不能侵害消费者的隐私和安宁。如果企业给每个人都画像了——本想安静地吃个饭,却被人“暗中窥视”;原本只是消费产品,却要带来垃圾信息,哪有原本的安宁?

  技术的进步,应当以人为本,而不能以企业利益为本;要促进人的福利而不是带来麻烦。当很多人的生活被一些无聊信息、广告、推销电话干扰的时候,说明滥用数据的行为需要加紧治理,刻不容缓。

  当下的问题是,企业信息收集无度,又保护不足,有些人由于信息泄露,造成人身或财产的损失。

  民法典第1035条规定了处理个人信息的原则和条件,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在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方面,任何层面都要有底线。

  每个人都应当享有个人信息拒绝被收集的权利,已经收集了的信息有随时删除的权利。有权利知道究竟哪些信息数据被收集了,而不能稀里糊涂就被“画了像”。说白了,企业有“画像”的能力,有收信息的能力,但消费者要有知情权、拒绝权、删除权,在感觉被侵害之后,还应当有获得救济的权利,有恢复原状、消除影响的权利,有保卫安宁生活不被打扰的权利,有拒绝成为透明人的权利。

  希望正在推进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工作能够进一步关注这些问题,对于商家获取消费者手机号、通讯录、精确地理位置等与消费无关信息的行为,要加紧规范,还消费者清朗的网络环境。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