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国内媒评

“浙江隧道大火”敲响隧道消防安全警钟

 2019/08/29/ 11:29 来源:齐鲁晚报 木须虫

“浙江隧道大火”敲响隧道消防安全警钟

  木须虫

  8月27日晚上,在浙江甬台温高速猫狸岭隧道发生一起事故,一辆载满轮胎的大货车在隧道内起火,密闭的空间瞬间充斥了大量刺鼻的烟雾,不少隧道内被困人员感到呼吸困难。事发当天共有36人送医院救治,其中已死亡5人。

  一起偶发的事故造成如此严重的伤亡后果,令人悲痛,更值得反思。水火无情。如果这起事故不是发生在隧道里,而是发生在普通的公路上,伤亡也许就会小得多。而如果起火爆炸燃烧的不是轮胎而是其他的危化品,后果也将会严重得多。

  与开放的空间相比,在封闭的隧道中,气体扩散与人员疏散条件受到严重制约,隧道越长问题就越突出,如发生事故的猫狸岭隧道长达3.5公里。一旦发生火灾,产生有毒有害气体,不能充分排风通风,又不能及时疏散人员,就会有极大安全风险,隧道越长、车流与人流越密集,产生的危害就越大。应该说,这是基本的消防安全常识。

  对公路隧道建设与运营而言,消防安全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从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设备安装与管理以及火灾应急处理,都应有相应的规范、制度与预案,这些都是为了防患于未然,预防万一情况下避灾避害。

  尽管隧道发生火灾是极低的概率,但备而不用与用而无备有本质的区别。对每一个隧道而言,可能面临突发事故是其真实消防能力的试金石。在这个意义上,发生于浙江甬台温高速猫狸岭隧道的这起事故,恐怕不无值得审视与拷问的地方。比如,隧道是否有火灾烟尘强排设计与设施?这些设施是否及时启用,效果如何?是否有完整的疏散通道和良好的运行系统,作用发挥如何?

  有报道显示,现场处置的高速民警6人受伤,3个进了ICU救治,从中依稀可以看到隧道消防安全防范能力的孱弱。诸如此类的“信息”,有必要成为事故调查评估的一部分——不能总把事故的伤害都归咎于火灾,防控能力如果存在缺陷,相关事故就带有人祸的色彩。

  “浙江隧道大火”的教训是惨重的,它敲响了公路隧道消防安全的警钟。近些年,国内高速建设大踏步推进,隧道早已是山区高速打通险阻的不二方式。仅2016年,我国新增公路隧道达到1.5万处,其中特长隧道、长隧道超过4300处,最长的隧道超过10公里。如此语境下,事故或许无法完全避免,但必须尽力避免悲剧重演。隧道消防安全不能只停留在规范上、制度里,也不能只摆在设施设备中,要真正被重视,做到预见有备、备而能用、用能见效。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