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张铁:公车贴标,能成"治"公车私用"万能药"?

 2010/09/01/ 15:38 来源:人民网

  公车贴标,已成不少地方“治疗”公车私用顽疾时的“必备药”。上网搜索,浙江、河北、江西等地,都出台过相关规定。按照规定,湖北省要求9月起全省各县市区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的所有公务用车将统一张贴专门的公车标识。

  公车“带标上路”,探索固然值得嘉奖,但效果却仍然让人怀疑。去年,网上热传一组“公车大聚会”的图片:送新生上大学的公车,有公检法用车,国土、卫生监督用车等等。而最近“专拍哥”也走红网络,连续3个多月发布的1000多张公务车照片中,部分涉嫌公车私用,其中大量都有号段、标识等“公车身份证”。由此可见:标识再明显,私用也难免。

  实际上,有时候,公车私用也并不是狂奔几千公里长途,而只是接送一下老人孩子、参加一下聚会饭局。但正是这样的“轻微违规”,逐渐击溃了公车使用者的防线,今天“方便方便”,明天“顺道顺道”,慢慢就混淆了“公”和“私”的界限。而在这样的“温水煮青蛙”之后,还有着一种“耀权”的心态,有些人总是认为权力是自己的,不用白不用,过期就作废。“用得了车”跟“说得上话”、“插得了手”一样,都是一种公权私用的“权力自肥”。

  公车私用屡禁不止的另一个原因,则是监督乏力。公车数量很大,即使每台车都配备上GPS,也难以掌握这些车里,是什么人在干什么事。即使违规私用被发现,也有各种借口、人情,很难真正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这样,监督就成了空棉花、软皮筋。

  还有一种公车值得关注,那就是拥有“非常权力”的“特权公车”。这样的公车,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是公车,不仅会在牌照上大张旗鼓,甚至还会违规安上“标识”、披上“制服”,成为名副其实的“路霸”。这样的“特权公车”上,公开的标识,就不再是用于监督,而是用于区别,摄像头拍也白拍,红灯亮也白亮,收费站更是拦也拦不住,甚至连执法人员也惧怕三分。网络流传的“河北邯郸免过路费名单”赫然在列的公车,就属此类。对于这样的公车,就不是要“贴标”,而是要“撕标”了。

  所以,管公车,不可能“一贴就灵”,更不可以“一贴了之”。每一个好的制度背后,都需要更为科学、细致和坚决的落实与执行。

  对于公车,相关部门需要明确,哪些情况属“公车私用”:动用公车送领导干部亲属看病算不算,用公车送领导干部去参加私人聚会算不算……公车私用的“四邻边界”界定清楚了,公车的使用才有了透明的、可操作的标准,各种监督与处罚也才可依此而行。

  对于公车的使用情况,包括行程、乘坐者、工作用途等,也该一一加以公示,并随时检查公车的使用情况,现代技术条件下,建起一个这样的数据库,进行即时的动态更新,应该也不会太难。同时,还应该明确对于公车私用的处罚,利用经济和行政的双重手段,管住公车私用。

  总之,公车“带标上路”,只是一个开始,还有更多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如果仅仅“一标了之”,就只不过是让公车标识成了车身上的又一个“装饰品”而已。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