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消费者别被“伪营养师”牵着鼻子走

 2025/11/21/ 09:45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苑广阔

  □ 苑广阔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营养健康的关注度显著上升,但对相关专业资质的辨别能力不足,让一些“伪营养师”有了可乘之机。这些“伪营养师”利用消费者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在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构建起层层“迷魂阵”,刻意营造焦虑氛围、精心设计围猎套路,制造连环骗局侵害消费者权益。(11月20日《工人日报》)

  当健康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一场围绕“营养”的暗战也在社交平台的角落悄然上演。披着“健康顾问”外衣的“伪营养师”们,精心编织着层层迷魂阵,利用人们的健康焦虑,将保健食品包装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中国消费者协会与中国市场监督管理学会近日发布的消费提示,提醒我们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唯有秉持科学理性的消费原则,才能在这场健康迷局中守住钱包与健康的双重底线。

  “伪营养师”的围猎套路实为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战。他们深谙现代人对健康的渴望与对专业知识的敬畏,通过速成证书甚至伪造资质,为自己披上“专业”外衣;再以虚构的“健康奇迹”和量身定制的温情话术,一步步瓦解消费者的心理防线。讽刺的是,无论咨询者是寻求减肥妙方还是孕期营养,他们开出的“个性化方案”最终都殊途同归,即高价推销那些功效存疑的保健食品。这套组合拳下来,消费者轻则损失数万元钱财,重则因延误治疗而损害健康,其危害不容小觑。 

  要识破这场精心设计的骗局,消费者首先要建立“资质先行”的防火墙。在我国,真正的注册营养师需要具备严格的学历背景、专业训练和实践经验,并通过权威考试认证。面对那些闪烁其词、不愿主动展示资质证明的“营养师”,消费者理应保持高度警惕。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营养师行业存在多种资质认证,包括人社部第三方职业技能等级评价、中国营养学会认证、卫健委下属机构认证等,消费者应当优先选择持有权威部门认证、行业认可度高的专业人士。 

  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坚守“科学理性”的消费底线,彻底认清保健食品的本质。保健食品不是药物,更不能替代药物治疗,这一基本常识应当成为每个消费者的共识。“伪营养师”们为兜售产品,往往大肆夸大功效,甚至宣称具有“降血压”“抗癌”等治疗作用,这些都已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消费者在选购时,务必认准产品包装上的保健食品标志和批准文号,并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核实产品信息。同时,要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和保健功能科学选择,而非被销售话术牵着鼻子走。 

  健康焦虑本是人之常情,但若因此放弃理性判断,便极易落入别有用心者设置的陷阱。面对“伪营养师”的甜蜜承诺,我们需要多一分清醒,少一分盲从;多一分质疑,少一分轻信。真正的健康管理应当建立在科学医学基础上,如有身体不适,首要选择是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而非将希望寄托在价格不菲的保健食品上。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