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高
清华大学近日发布警示通报,严厉查处多起教职工与学生参与“黑导”“黄牛”活动、违规报备载客入校牟利的案件。从解聘涉事教职工到取消学生奖助资格,清华此举彰显了维护校园秩序的坚定决心。然而,这起事件引发的思考远不止于个案处理——当神圣的学术殿堂遭遇商业利益的侵蚀,我们究竟在守护什么?大学校园的开放与秩序又该如何平衡?
这些违规案例暴露出一个令人忧心的现象:在利益诱惑面前,一些人将校园资源异化为牟利工具。教职工利用职务便利与校外黑导勾连,学生通过匿名平台组织“下线”,甚至形成了一条隐秘的利益链。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校园管理秩序,更在无形中消解着大学的精神内核。大学之所以为大学,不仅在于其知识的殿堂属性,更在于其坚守的学术纯粹与人文精神。当校园成为“生意场”,受损的不仅是管理制度,更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
放眼全球,一流大学无不面临着开放与管理的永恒命题。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名校都在严格管理中保持着适度的开放,既欢迎公众亲近学术殿堂,又坚决杜绝商业化的侵蚀。这种平衡的艺术,恰恰体现了大学治理的智慧。反观国内,随着旅游热兴起,不少高校成为“网红打卡地”,游客蜂拥而至带来的管理压力与日俱增。清华大学此次重拳出击,实际上为全国高校提供了一个如何守住底线的范本——开放不等于放任,共享不意味无序。
更深层次看,这一事件折射出部分人对大学价值的认知偏差。大学不是旅游景点,不是商业场所,而是培养人才、探索真理的圣地。当教职工为蝇头小利铤而走险,当学生为赚取外快突破底线,他们失去的不仅是一次机会,更是对大学精神的敬畏。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言:“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大学的甜美果实需要所有人共同守护,而非为短期利益竭泽而渔。
守护大学净土,需要多方合力。高校应当像清华这样,建立更严密的管理制度,明确违规成本;同时创新开放模式,如清华设置红色主题志愿讲解路线,既满足公众需求,又传播大学精神。社会公众也需转变观念,尊重校园的特殊性,理解管理规定的必要性。而对大学生而言,更应明白: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赚多少“快钱”,而在于守护多少“底线”。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当我们在讨论校园是否应该开放时,其实是在探讨什么是大学最珍贵的东西。清华大学的警示通报不仅是一纸处罚决定,更是一记警钟——守护大学精神,需要我们每个人保持清醒。校园可以开放,但绝不能成为生意场;管理可以灵活,但绝不能突破底线。唯有如此,大学才能真正成为知识的高地、精神的家园,而非被商业化浪潮淹没的普通场所。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09月30日【丝路话语】8人间宿舍住9名男生,别等媒体曝光才解决
- 2025年09月30日【丝路话语】以省会之“强”答发展之“问”
- 2025年09月29日【丝路话语】59元买断回头客,文旅招牌经不起这般算计
- 2025年09月29日【丝路话语】假期“宠客”与“宠民”间能否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