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育兵
近日,一道小学二年级的数学题引发热议:有3个盘子,每盘8个水果,列乘法算式应该是3×8还是8×3?孩子写了3×8被老师判错,老师解释应按“每份数×份数=总数”的规则,列式为8×3。这让不少家长困惑不已:明明结果一样,顺序真的这么重要吗?(9月22日封面新闻)
这道看似简单的数学题,实则触及了数学教育的核心问题:我们教孩子乘法,究竟是为了培养严格的形式逻辑,还是为了帮助他们建立数感并解决实际问题?
从数学本质来看,乘法满足交换律,3×8和8×3的结果都是24,在纯数字运算中没有区别。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记忆中“小时候顺序不重要”的原因。事实上,国内外不少数学教育体系并不严格区分乘数与被乘数的顺序。
支持严格区分顺序的观点认为,这有助于孩子理解乘法的本质意义——相同加数的累加。在“每份数×份数=总数”的模式下,孩子能够建立清晰的乘法概念,为后续学习除法、分数和比值打下基础。这种观点不无道理,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这种严格形式要求的教学方式,是否适合所有二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
对七八岁的孩子来说,抽象思维尚未完全发展,过于强调形式规则反而可能增加学习负担,甚至导致他们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渐进过程,应先注重理解和应用,而非拘泥于形式。
回顾过后,70后学的是严格区分顺序,80后、90后学的是顺序不限,这并未影响不同年代的人掌握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这说明乘法顺序并非数学能力培养的核心问题。
有人用“3只5两的梭子蟹和5只3两的梭子蟹”为例,说明顺序的重要性。但这个例子实际上混淆了乘法的数学本质与具体应用场景的差异。在数学乘法中,3×5和5×3的值相等;在实际应用中,两种情况确实不同,但这种差异应当通过理解题意而非乘法顺序来区分。
数学教育应当平衡形式规范与思维培养的关系。在初学阶段,教师可以解释乘法的两种含义,但不宜将顺序问题作为评判对错的标准。更好的方式是允许两种写法,同时通过应用题培养孩子理解题意和选择合适算法的方法。
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应当考虑的是:如何让数学学习既保持逻辑性,又不失灵活性;如何既传授知识,又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过度强调形式规则而判错本来正确的答案,可能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这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更是应用的工具。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应当更注重培养孩子的数学兴趣和基本能力,而非过早陷入形式主义的纠结。等到学生年龄增长,抽象思维发展完善,再深入讲解乘法的各种含义和应用场景,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面对“3×8”还是“8×3”的争议,教育者不妨多一份宽容,少一份僵化,让数学教育回归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本质。毕竟,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培养只会遵守规则的人,而是培养能够灵活思考、解决问题的人。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09月23日【丝路话语】“高端四件套”藏着多少“低端套路”?
- 2025年09月23日【丝路话语】让网络空间回归理性与温暖的本真
- 2025年09月22日【丝路话语·敦煌文博会】八届文博汇敦煌 千年丝路促交融
- 2025年09月19日【丝路话语·敦煌文博会】敦煌不只有洞窟,还有“可触摸”的历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