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玉毅
湖南衡阳市衡南县栗江镇男子陈长前今年6月从工作地回乡办理更名业务,意外发现被人冒名进行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和失业登记,并申领了社会保险补贴(灵活就业人员)、生活费用补贴,他要求查询冒名人员的信息却遭到拒绝。所在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证实了其被冒名这一事实,理由竟是镇政府政务服务部门此前要求居委会每个月录一百个人的信息到就业服务系统中,但办事的老百姓人数不够;为完成任务,镇里面让居委会工作人员随意录入人员信息并补足差额。(8月18日澎湃新闻)
精准实施社会保险补贴(灵活就业人员)、生活费用补贴等就业补贴本是保障民生的重要举措,如今却被异化为一项纸上谈兵的任务,操作人员没有核实具体情况就可随意录入,仿佛只要将上面的指令完成就可万事大吉。这暴露出部分政府机构、人员工作中的形式主义,以及基层政务数据造假的乱象。
试问,完全不考虑实际情况,诸如“每个居委会每个月录一百个人的信息到就业服务系统”的要求意义在哪里?任何事情一旦脱离实际,沦为考核任务,就会催生形式主义,继而演变成象征式执行、替换式执行、选择式执行、机械式执行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离谱行为。以此事件为例,“人数不够,冒名来凑”,这种滥用个人信息,侵犯公民合法权益,为填表而造假的形式主义,背离了服务的初衷,如果冒领到了国家补贴,更是涉嫌违法,非但起不到就业补贴在保障困难群体权益中应当发挥的作用,更将严重损害政府的公信力。
“数据达标”不等于实际成效,各级政府部门在推行措施、下达任务时应当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在考核、执行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数据的好看,偏离“实事求是”这条准线。好钢用在刀刃上,有限的力量要用在为民办实事上,而不是虚构漂亮数据。没苦硬吃的面子工程,于上是一种不负责,于下是一种负担,必须及时纠偏,不可让其成为一种“司空见惯”。
而要根治这一弊病,需得对症下药,用好两个方子:一方面,要建立数据溯源机制,通过跨部门数据共享、全流程动态核查、智能化风险防控等举措,杜绝人为的“装点”,让数据真实、可靠,经得起推敲;另一方面,要改进考核体系,用“群众满意度”替代“完成数量”成为衡量一项工作好坏的标准,从而真正让基层工作回归服务本质,让惠民政策起到惠民实效。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08月21日【丝路话语】技能交换,青年从中找到了什么
- 2025年08月21日【丝路话语】遏制AI“说谎”,需技法合力
- 2025年08月21日【丝路话语】“全国最矮的山”也是一种文化IP
- 2025年08月19日【丝路话语】扶人反被咬的道德困局需要法治解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