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扶人反被咬的道德困局需要法治解套

 2025/08/19/ 17:46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王志高

  □ 王志高

  据极目新闻报道,近日,云南昆明一名环卫工人摔倒,女店员好心扶起却遭对方责骂,最终警方介入调解,监控证实店员无辜。这一幕宛如现代版“农夫与蛇”,刺痛公众神经:当善意沦为风险,谁还敢伸手? 

  环卫工的逻辑令人愕然——扶人者竟成“肇事者”。这种“谁帮我就讹谁”的思维,与碰瓷讹诈的马路骗局如出一辙。现实中,扶老人被讹、救孩童被疑的案例屡见不鲜,就像给社会善意装上了“防盗门”。昆明这起事件中,若非监控作证,女店员恐百口莫辩。当行善需要自证清白,道德生态已然亮起红灯。 

  警方调解固然平息了纠纷,但更需追问:诬陷好人该担何责?现行法律对讹诈救助者的惩戒力度,远低于其社会危害性。2017年“郑州电梯劝烟猝死案”中,劝烟者被判补偿1.5万元,直到二审才改判无责。法律若不能为善者撑腰,就是在变相纵容恶行。建议修订《治安管理处罚法》,对查实的诬陷救助行为予以拘留罚款,让“道德碰瓷”付出代价。

  破解扶人困局需三管齐下:监控要像阳光般覆盖公共区域,让事实无处隐藏;推广“好人法”条款,免除救助者后顾之忧;建立诬陷者黑名单制度,让失信者寸步难行。杭州曾为救人护士颁发“见义勇为”奖,深圳立法保障救助者权益,这些实践证明:制度才是最好的“道德催化剂”。

  事件中环卫工将怨气转嫁帮助者,折射出底层劳动者的焦虑。但职业压力不能成为伤害善意的借口,就像暴雨冲垮道路需要修补,而非责怪路过车辆。社会需要更多“心理防滑垫”——社区调解员及时疏导情绪,工会组织保障劳动者尊严,避免负面情绪像污水般泼向无辜者。

  我们总在呼吁道德回归,却忘了道德需要安全的环境才能生长。如果每一次善举都可能变成“自证陷阱”,社会信任只会不断流失。与其空谈“好人要有好报”,不如用法律和制度为善行兜底。就像交通规则保障出行安全,道德也需要明确的“红绿灯”——保护该保护的,惩罚该惩罚的。只有当行善的成本降到最低,作恶的代价升到最高,人们才会毫无顾虑地伸出援手。

  哲人言“善良是唯一稳赚不赔的投资”,但当善意屡被辜负,社会终将沦为冷漠的孤岛。昆明这起事件不是孤例,而是道德与法治关系的鲜活标本。唯有让法律长出牙齿,让制度传递温度,才能打破“扶不扶”的囚徒困境,重建“好人有好报”的文明契约。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