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道路“梅花桩”,暴露交通管理“粗放病”

 2025/08/19/ 17:25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吴睿鸫

  吴睿鸫

  近日,有多名网友发布视频称,河北一道路出现5个很粗的大水泥墩,司机通过像穿“梅花桩”,这样的减速带存在安全隐患,可以有更科学的解决方案。视频显示,一条较新的马路上,出现5个粗大的水泥墩,墩身贴有黄黑相间的警示条,墩顶竖有减速通行的标识牌,还加装了红蓝警示灯。8月18日,河北廊坊葛渔城镇镇政府办公室回应:为限制大车修建,确有不妥之处,将尽快拆除。(8月19日极目新闻)

  这一景象令人瞠目结舌,不禁让人对当地交通管理举措产生质疑。据了解,设置这些水泥墩的初衷,是为了防止大货车压坏路面,以及减少大车经过时对周边群众休息的影响。从出发点来看,保护道路基础设施与维护居民生活安宁无可厚非,然而,在具体执行方式上,却暴露出诸多问题。

  首先,安全隐患不容忽视。在现代交通体系中,车辆行驶讲究流畅性与可预测性。如此突兀地在道路上设置粗大水泥墩,即便有警示标识,对于高速行驶或对路况不熟悉的司机而言,依然是巨大的潜在危险。一旦判断失误或刹车不及,车辆撞上水泥墩,极有可能造成车毁人亡的严重后果。这与交通管理保障道路安全的根本目标背道而驰,用一种危险的方式去解决另一个问题,显然是不合理的。

  其次,从管理思路层面剖析,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反映出管理手段的匮乏与思维的局限。在城市与交通规划日益精细化的当下,面对大货车压坏路面和噪音扰民问题,本应综合运用多种科学手段。比如,在道路建设阶段,加强路面结构设计,提高道路承载能力;通过智能交通系统,对大货车行驶路线进行合理规划与引导,避开居民区;利用电子监控设备,对违规驶入禁行路段的大货车进行精准处罚等。相比之下,几个水泥墩一摆了之,无疑是最原始、最低效的管理方式,体现出相关部门在面对复杂交通问题时,缺乏创新意识与主动作为精神。

  此外,该事件也暴露出不同部门之间沟通协调的不畅。辖区交警部门表示不知情,而路政人员称是镇政府设置,镇政府虽有自己的理由,但这一举措显然未经充分论证,也未与交警等相关部门形成合力。交通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协同作战,从规划、建设到管理,每个环节都应紧密衔接。任何一方的单打独斗,都可能导致整个交通体系出现“肠梗阻”。

  颇具欣慰的是,目前当地镇政府已表示领导重视,正在协商解决方案。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我们更期待,类似事件能成为各地交通管理部门的一次深刻教训。在今后的工作中,面对交通管理难题,多一些科学规划,少一些随意为之;多一些协同合作,少一些各自为政;多一些人性化考量,少一些简单粗暴。唯有如此,才能让道路真正成为便民利民的“快车道”,而非充满隐患的“闯关路”。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