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微短剧何以摆脱“快餐文化”标签?

 2025/07/15/ 15:03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关育兵

  关育兵

  7月11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管理提示,要求坚决杜绝极端“反智”“雷人”“离谱”的创作倾向,本质上是在呼唤行业挣脱“情绪爽感”的短期诱惑,迈向深度“价值共鸣”的长久生命力。这不仅关乎一个新兴文艺形态的健康成长,更触及了当代文化创作如何扎根现实、服务人民的根本命题。(7月12日“广电视界”微信公众号)

  微短剧的崛起本是顺应时代的文化创新。在碎片化传播的当下,它以精炼的篇幅、灵活的形式,为大众提供了便捷的精神食粮。然而,当“流量为王”的逻辑渗透创作肌理,部分作品陷入了“为爽而爽”的怪圈:职场逆袭全凭金手指开挂,家庭伦理沦为撕扯狗血的闹剧,历史叙事被简化为脸谱化的恩怨情仇。这些看似高潮迭起的剧情,实则像不断加糖的汽水,初尝刺激,久饮却只剩齁甜的空洞。当“反转”成为机械套路,“打脸”替代情感铺陈,作品便失去了与观众精神对话的可能,最终在同质化竞争中耗尽生命力。

  艺术的生命力永远植根于真实的土壤。广电总局强调“尊重生活基本真实和基本逻辑”,正是对创作规律的深刻重申。《家里家外》之所以动人,正在于它绕过了重组家庭题材常见的戏剧化冲突,转而捕捉生活褶皱里的微光:继母笨拙学做继女爱吃的菜,父子在沉默中传递的关切,这些带着烟火气的细节,比任何刻意设计的“爽点”都更能叩击人心。这印证了一个朴素的真理:真实不是对生活的简单复制,而是从日常肌理中提炼出的情感浓度,是让观众在故事里看见自己、读懂生活的共情密码。

  微短剧虽短,却能承载时代的重量。那些穿越流量周期的精品,无不以小切口折射大时代。《我的归途有风》让非遗美食在剧情里活态传承,观众品味的不仅是佳肴,更是文化根脉的延续;《飞扬的青春》里大学生创业的跌撞前行,恰是当代青年逐梦征程的缩影。这些作品没有回避生活的矛盾,也没有沉溺于廉价的乐观,而是用平视的视角展现普通人的坚韧与温暖,让主流价值在潜移默化中直抵人心。正如白居易所言“文章合为时而著”,当微短剧成为记录时代变迁、抒发大众心声的载体,其“价值共鸣”便有了深厚的现实根基。

  推动创作转向,需要全行业校准坐标。管理部门需细化标准,让“反智离谱”无生存空间;平台算法应打破“流量茧房”,为优质内容开辟绿色通道;创作者更要走出闭门造车的误区,在菜市场听市井喧嚣,于写字楼看职场沉浮,到老街巷弄感受岁月流转。《红楼梦》于家族琐事中见世道人心,《人间喜剧》在市井百态中照见时代本质,经典的密码,正在于对生活的虔诚凝视。

  观众对“爽感”的追逐,终究是对真实情感的曲折渴望。微短剧的“微”,应是淬炼生活的锋芒;其“短”,该是直抵人心的精准。当更多作品能在方寸屏幕间承载人间烟火、传递人文温度,微短剧必将摆脱“快餐文化”的标签,成为记录时代、启迪人心的文艺轻骑兵,在光影流转中书写出直抵灵魂的中国故事。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