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广阔
7月20日将迎来入伏,一系列“网红”养生秘籍比天气还要“热”。晒背、贴三伏贴、抱冬瓜睡觉……不少人纷纷加入冬病夏治“养生局”。然而,效果如何呢?已经有人进医院了。(7月13日央视网)
当三伏天的热浪裹挟着“晒背祛湿”“三伏贴冬病夏治”“抱冬瓜降温”等养生秘籍席卷社交媒体时,一场全民参与的“养生狂欢”似乎比40℃的高温更炙手可热。然而,河南张阿姨因暴晒背部导致热射病、儿童贴敷三伏贴引发皮肤过敏等案例,却为这场热潮泼下一盆冷水。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层出不穷的网红养生法,我们更需要以科学理性为盾牌,警惕健康领域“劣币驱逐良币”的乱象。
网红养生法的流行,本质上是一种“捷径思维”的体现。在快节奏生活中,人们渴望通过“晒背15分钟等于排毒一个月”“一贴治百病”等简单操作解决复杂健康问题。这种思维恰与中医“辨证施治”“因人而异”的核心理念背道而驰。以晒背为例,中医理论中“阳气不足者宜晒”的特定前提被剥离,演变为“全民趴地晒背”的奇观;三伏贴从针对寒性疾病的专项疗法,被包装成“万能贴”,甚至催生出电商平台9.9元包邮的“DIY套装”。当个体健康需求被简化为流量时代的标准化商品,其风险不言而喻。
人体并非流水线上的产品,甲之蜜糖可能是乙之砒霜。紫外线过敏者盲目晒背可能诱发皮炎,糖尿病患者滥用三伏贴会增加皮肤感染风险,孕妇接触活血药物更可能危及胎儿。这些警示背后,是现代医学强调的“个体化健康管理”原则。当网红博主们高喊“亲测有效”时,他们不会告诉你,其效果可能源于安慰剂效应,或是幸存者偏差下的片面结论。
对比网红养生的喧嚣,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防暑措施,包括保持环境通风、补充电解质、避免高温时段外出等,则显得如此“朴素”。现实情况则是,很多人因为盲目跟风养生结果导致不慎中暑,而真正因科学防暑知识匮乏导致的热射病案例不多。如此反差印证了传播学中的“逆火效应”:当猎奇信息过度传播,常识性真理反而被边缘化。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商家利用信息不对称,将冬瓜包装成“天然空调”牟利,却对刀具处理不当引发的划伤风险只字不提。
养生本应是贯穿生命始终的理性实践,而非社交媒体上的表演行为。面对酷暑,我们既要拒绝“空调续命”的极端惰性,也要警惕“以热制热”的盲目激进。相关部门应加强健康科普的精准投放,平台需对养生类内容建立专业审核机制,而每个个体更需牢记:健康没有“网红同款”,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真正的养生智慧,在于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在热潮中守住判断力的底线。毕竟,身体不是试验田,经不起一次次跟风试错。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07月11日【丝路话语·相约兰洽会】以“洽”为媒 会聚精彩
- 2025年07月11日【丝路话语】“一刻登机”,重塑航空出行生态的起点
- 2025年07月11日【丝路话语】在理发店充430万元,围观怎以群嘲开始?
- 2025年07月10日【丝路话语】职业伤害保障扩容,为更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撑起制度“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