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苑广阔
近日,上海多家医院开设“夜门诊”。上海第四人民医院的“中医夜门诊”从6月10日起每周一至周五,晚6点到10点开诊,颇受上班族和有特殊需求的病人欢迎。有的医院则是选择将常规接诊时段延长至晚间8点。例如,上海徐浦中医医院在4月就推出了“夜门诊”服务,让白天无暇就医的患者,实现工作就医两不误。(7月3日《工人日报》)
当上海白领王先生下班后从容踏入医院“中医夜门诊”时,这不仅仅是一次寻常的就诊,更是医疗服务模式一次富有温度的创新。近期,上海、泰兴等地多家医院推出的“夜门诊”服务,精准切中了上班族“看病难、请假更难”的社会痛点,让医疗资源在时间维度上实现了更合理的再分配。这种看似简单的服务时间调整,背后折射的是医疗服务从“以机构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深刻转变。
“夜门诊”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对当代社会作息规律变化的敏锐回应。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传统“朝八晚五”的医疗供给与多数上班族的作息形成了尖锐矛盾。许多人不得不面临“要么忍着,要么请假”的两难选择,导致小病拖成大病、急症转为慢病的现象屡见不鲜。上海四一一医院的数据颇具说服力——开设半年的康复医学夜间门诊接诊患者中,70%为25岁至40岁的上班族。这一数字清晰地表明,夜诊服务恰好填补了医疗供给的关键空白点,让医疗资源真正“活”了起来。
值得肯定的是,当前的“夜门诊”探索已超越简单延长工时的初级阶段,呈现出服务内涵不断深化的良好态势。以上海徐浦中医医院为例,其夜门诊不仅保证与日间同质的医生团队,还优化诊疗流程、加强导医服务;泰兴市中医院则聚焦“颈腰痛”这一上班族高发病症,集中展示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
然而,任何创新都不应建立在一方利益的牺牲之上。当我们在为“夜门诊”喝彩时,也必须关注到医护人员权益保障这一重要命题。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人力资源的宝贵性,若简单通过增加工作时间来实现服务延伸,很可能导致医护群体过度疲劳,最终反噬医疗质量。理想的做法是建立科学的轮班制度和合理的补偿机制,如采取“做一休一”“晚班早下”等弹性安排,让医护人员也能从服务创新中获益。只有医患双方的利益得到平衡,创新才能行稳致远。
华灯初上时分,医院里依然明亮的诊室灯光,不仅为患者带去了健康希望,更为医疗改革提供了宝贵启示:人性化服务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创新。在追求医患双赢的道路上,“夜门诊”只是一个开始,期待更多这样充满温度的创新不断涌现,让医疗服务的阳光照耀到每一个需要的角落。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07月05日【丝路话语】养生直播的“亲情陷阱”要当心
- 2025年07月05日【丝路话语】“本升专”是破除学历鄙视链的一次温和革命
- 2025年07月03日【丝路话语】“朱雀玄武敕令”改名被拒,如此“闹剧”该收场了
- 2025年07月03日【丝路话语】干部违规审批反晋升,为干事者撑腰鼓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