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被打时合理“还手”,法律为你撑腰

 2025/07/01/ 22:54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刘纯银

  刘纯银

  山东淄博的张女士被醉汉无故殴打后反击,最初却被警方认定为“互殴”双双受罚。最终司法拨乱反正,认定其反击为正当防卫。这类“被打不敢还手”的困境,终于在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中迎来制度性破局,也为千千万万个“张女士”撑起了法律的脊梁。(6月28日央视新闻)

  过去,法律对防卫行为的模糊界定,常使公民陷入“打不还手”的困境。此次新法明确赋予公民面对不法侵害时的防卫权,并免除其治安处罚责任,这一法条落地,正是对“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精神的制度性回应。

  细读新法五大突破无疑是给自卫权装上“护盾”。

  新法明确规定:“公民在面对不法侵害时,有权采取必要的防卫措施,保护自身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同时强调防卫需在合理限度内——若对方徒手攻击却持刀反击,则可能偏离必要限度。这一平衡设计,既赋予防卫权,又防止滥用暴力。

  更重要的是,“为了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行为,造成损害的,不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对此,公安机关在争议中需主动全面取证,打破“谁死伤谁有理”的惯性逻辑。这一责任倒置,让防卫者不再自证清白。

  同时,新法将防卫对象扩展到“他人人身、财产安全”,路人制止街头暴力、邻居阻止家暴等行为,从此获得明确法律支持。可见法律为善行撑腰,社会正气方能生长。

  另外,新法明确不法侵害包括“侵犯生命、健康权利、人身自由、公私财产等行为”。这意味着:遭遇持续校园欺凌的学生反抗;被非法拘禁者挣脱控制;面对抢劫时的自卫动作均属防卫范畴,覆盖公众最需保护的场景。

  那如何正确还手?面对对方持续攻击、多人围殴、使用器械,或侵害虽暂停但威胁未解除(如施暴者仍在现场叫嚣)可及时还手。而如果对方已停止侵害并后退,或仅轻微推搡你却持硬物反击,这是不可以的。相反,如果事先挑衅诱发冲突,或以“防卫”为名报复伤人,这更是法律不允许的。特别是新法明确,若存在泄愤、报复等主观故意,更不属于正当防卫。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新法对执法者提出更高要求:公安机关需结合监控、伤情、证人证言等综合判断防卫性质,避免“各打五十大板”。

  当法律清晰写下“防卫免罚”,不仅是给公民发“护身符”,更是重塑“以正对不正”的社会正义观——法律应成为善良者的后盾,而非缚住勇气的绳索。

  法律条文传递的温度,终将融化“还手即互殴”的坚冰。当学生面对霸凌敢于反抗,当路人目睹暴力不再沉默,当每个普通人知道法律站在正义一方,这份安全感,才是治安管理最深厚的根基。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