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是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就,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延绵后世、惠泽人民,如今,文化遗产成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宝贵资源,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在保护中赓续传承。文化遗产,保护为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文化遗产积淀丰厚。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现有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这些宝贵财富,所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不可估量。对于各地各部门而言,当务之急是要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从保护到系统性保护,理念的变化,是对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更好处理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深刻思考和系统考量,从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更大成就。从抢救性保护到生产性保护,从整体性保护到分类保护,我国着力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能力,保护实践场所,不断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力。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我们要壮大守护文物、传承非遗的队伍,精心守护好文化遗产,在保护中赓续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活力。
在保护中创新创造。文化遗产,既要注重保护,更要注重创新运用。古朴气韵,离不开妥善保护;时尚气息,得益于创新创造。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注重文旅结合,激发出了文化遗产的动力活力。在乡村,老手艺、老曲目、老习俗成为群众就业增收新亮点。苗绣、彝绣、羌绣等让绣娘赚着钱、养着娃、守着家,侗族大歌、陕北说书等成为吸引游客“打卡”的热门项目,非遗技艺傍身,乡亲们精气神十足。截至2024年末,全国共建设非遗工坊1.1万家,直接吸纳20多万名脱贫群众实现就业,人均年收入约3.6万元。在城市,文化赋能经济,经济“活化”文化,为地方发展插上腾飞翅膀。民惟邦本、和谐礼让、亲仁善邻、道法自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理念和思维,各地从中汲取思想智慧,赋予鲜活的当代价值。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今日之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为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在保护中交流合作。中华文明注重和而不同、和合共生,注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注重开放包容、交流互鉴。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更加注重中华文化的和合共生。截至目前,我国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位居世界第一。越来越多的中国非遗成为世界普遍接受、认同和欣赏的中华文化符号,传递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尚和合、求大同”的理想。要注重中华文化的美美与共。文化遗产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今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74项文献遗产新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其中包括中国申报的《随州曾侯乙编钟》等3项遗产。各地各部门在保护了文化遗产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文化的交流合作,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释放耀眼光芒。(蒲都文)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4年05月31日【地评线】丝路话语:迈步“四好农村路”新征程,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 2023年12月28日【地评线】丝路话语:盘点科技“热词”彰显科技创新动能强劲
- 2023年12月20日【地评线】天府评论:让“投资中国”的声音更加响亮有力
- 2023年12月20日【地评线】中安时评:全力以赴开展地震受灾群众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