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对“鬼秤”不能靠“手机砝码”来校准

 2024/10/24/ 23:13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刘纯银

  刘纯银

  消费者在日常购买食品、水果、蔬菜等物品时,最担心遇到缺斤少两,甚至“鬼秤”的情况。保证电子计价秤计量准确是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关键小事”。针对部分商家使用“作弊秤”“缺斤短两”等市场乱象,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出手了!据统计,5月以来,全国已查获“鬼秤”3.4万台。(10月24日中国新闻网)

  前不久,有自媒体曝光江苏一地农贸市场出现“鬼秤”、消费者遭市场主办方和商户抢夺手机事件。虽然该事件最终以市场主办方和涉事商户被职能部门处以罚款,市场主办方2名工作人员、涉事商户及其2名亲属被行拘而收场。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上“鬼秤”行为就销声匿迹。

  据报道,仅浙江台州市,近一年来共立案查处49件加油机计量违法案件、158件电子秤计量作弊案件。难怪有网友直言,从线下到线上,从生鲜到熟食,从路边摊到品牌店,都存在不同套路、不同程度的缺斤少两现象。为此,目前不少地方的市场监管部门推出了随身“砝码”,通过手机一测便可知道是否存在“鬼秤”的情况。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也是法治经济。面对市场上“短斤缺两”行为,不能单靠消费者“手机砝码”来校准,最多只能作为消费者参与监督的有益补充。尤其职能部门,对“鬼秤”应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严厉打击这种违法行为,让商家付出沉重代价。同时,为了更好地规范市场交易,避免纠纷,职能部门更应从源头加强计量监督和执法,不给不良商家可乘之机,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更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看起来是物的交换,实际上也是隐藏在背后的良心交换。只有本着良心诚信经营,方能做大做强买卖。在实践中,那些真正把顾客当作“上帝”的商家,发展一定会做得越来越好。相反,那些黑心商家的路只会越走越窄,甚至破产倒闭。

  期待广大商家能从正反两方面事例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加强行业自律,在自觉遵守有关法律规定和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坚守“童叟无欺,货真价实;诚实守信,讲究信誉;公平交易,一诺千金”的商业道德,杜绝利用“鬼秤”等缺斤少两行为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的发生。唯有如此,才能建立一个公平、透明、健康的市场环境,让消费者的每一分钱都花得明明白白,让诚信与公道成为市场最坚固的秤砣。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