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打击“特供”“专供”酒类商品要斩草除根

 2024/05/09/ 08:25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潘铎印

  □ 潘铎印

  市场监管总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等法律法规及相关通知公告精神,组织制定《市场监管总局关于严禁制售“特供酒”的公告(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提出严禁生产、销售、餐饮单位经营含有“特供”“专供”“内供”党政机关和军队等类似标识内容的酒类商品等六方面的规定。(5月8日央视网)

  近段时间以来,多家媒体曝光了一些不法企业打着“特供”等旗号制售假冒伪劣酒品的现象,一瓶成本价只有数十元的普通酒品,只要印上“特供”“专供”“内供”等字样,价格将扶摇直上,卖到上千元乃至几千元。

  “特供”“专供”假酒案件近年来屡屡发生。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北京警方持续开展打击制售假酒专项行动,查获假酒4万余瓶、包材40余万件,其中包括大量“特供”酒。今年2月,公安部公布5起山东、上海、重庆等地公安机关破获的非法制售“特供”“军供”酒案例,案值6亿余元。在利益的驱使下,类似的制假犯罪团伙在全国多地出现过。

  事实上,早在2008年原国家工商总局就下发通知,明确广告中出现“专供”内容的,均属于违反广告法的情形。2013年,国家相关部门下发通知,明确要求不准生产标注“特供”“专供”等字样的白酒。2022年,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通告,禁止销售“军”字号烟酒等商品。然而,一些不法分子无视法律规定,虚假标注或宣传与党政机关和军队有密切关联的特定名称、符号、标志性建筑物、官方活动等信息,制售“特供”“专供”“内供”等假冒伪劣酒类商品,制售成本低廉、以次充好、违法违规酒类产品,牟取暴利。

  犯罪分子假借“特供”“专供”的名义,欺骗误导消费者,滋长社会不良风气。“特供”假酒在包装上非法印制与知名品牌白酒相同的注册商标,侵犯正规企业商标权和名誉权,涉嫌商标侵权犯罪。更为恶劣的是,包装上醒目使用党政军机关“特供”“内供”“专供”等标识字样,严重损害党政机关和军队形象,扰乱线上线下市场秩序,必须依法严厉打击。

  打击“特供”“专供”酒类商品要斩草除根。“特供”“专供”酒类商品制售参与主体多、链条长,违法行为时空分散、形式多样,各地相关部门应综合施策、协同发力,加大执法打击力度,深挖利用互联网、物流寄递等销售假酒的犯罪线索,斩断“产供销”犯罪链条,实施全环节、全要素、全链条打击,让“特供”等假酒销声匿迹。始终保持对生产、销售“特供”“专供”酒等犯罪活动的严打高压态势,加大对制假售假的惩罚力度,遏制非法制售“特供”“专供”酒犯罪活动,净化社会风气,维护党政机关和军队形象,维护良好市场秩序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另外,相关部门要大力开展以案释法,强化行业自律,督促各类生产经营主体依法依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维护市场秩序,促进行业良性发展。加强宣传引导,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通过媒体多渠道宣传曝光“特供”“内供”是假酒的事实,提升公众识骗防骗意识和能力,消除“特供”“内供”等假酒的生存土壤。消费者务必记住:凡是带有“特供”“内供”“专供”等广告、宣传字眼的白酒产品,均系假酒。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