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92岁老汉烧秸秆免罚?“板子”岂能只打村干部

 2023/09/07/ 20:56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张忠德

  □ 张忠德

  近日,陕西汉中市南郑区濂水镇流西河村干部在秸秆禁烧巡查中,发现村民刘某某(男,92岁)在自家农田里焚烧秸秆,当场进行了制止和教育,村委会对其处以罚款100元,并将情况通报给家属,由家属代写检讨书,保证以后不再焚烧秸秆。流西河村村委会委员李某某为起到警示教育作用,拍摄了刘某某手持检讨书的照片发至村民微信群。结果被人传到了网上,此事引发热议和媒体关注。(9月7日新京报网)

  又到一年秋收时,秸秆禁烧又成为热议话题。这次吸引眼球的是,92岁老汉烧秸秆被罚款还写检讨,最后还要拍照片认错,而且被传到了网上,让人愕然不适。事情发酵后,引起了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对流西河村村委会执法主体不当予以纠正,退还100元罚金,纪委对“两委”相关干部给予诫勉谈话,并责成其向当事人及家属当面致歉。

  诚然,村干部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失当,但在秸秆禁烧工作“压力山大”的背景下,却是无奈之举。这从当地推进2023年秸秆禁烧工作的力度上就可见一斑,如“处理一个、警示一群、教育一片”“严格督查、考核、问责”,从上到下要求“严管重罚强震慑”等。这些措辞无疑令人生畏。而此次事件,九旬老汉焚烧秸秆明显违规,是有错在先,在当地看来,其被罚100元算是轻的,是“象征性”的,毕竟最高可罚500元。犯错的是,村委会不是执法主体,村干部无权罚款,同时工作方式方法欠妥。这的确应在今后切实加强干部教育管理和法治教育。但一码归一码,不能因此只给村干部“一大板子”,而免罚违规焚烧秸秆村民,这显然有悖法治,形成“破窗效应”。

  不过,从这一事件里,我们必须反思当前推进秸秆禁烧工作存在的倾向和短板。表面看,采取严管重罚的手段能起到一定效果,但实际治标不治本。笔者认为,秸秆处理有“利”,禁烧才会有“力”,政府应从秸秆综合利用上找突破口,让农民真正从秸秆禁烧中得到实惠,才能达到实效。事实上,秸秆是一种可以充分利用的生物资源,在生产中,可以一定程度上替代煤、电、油、气作为能源,也可以用作饲料、肥料和食用菌基料。如何给这些“不能烧”的秸秆找“去处”?这就需要各级政府找到破题“密码”,精准施策,久久为功。在这方面,一些地方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生态补偿机制试行试点,强化秸秆综合利用与农户之间的有机联结,在秸秆直接还田、饲料化利用、能源燃料、基料化利用、原料化利用等方面发力,探索形成一批区域特色、基地带动、规模发展、多产业融合的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典型,促进了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高质量发展。这些措施和经验,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

  秸秆禁烧,重点要处理好“堵”与“疏”的关系,而“疏”才是治本之策。只要综合“疏”策,为秸秆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为农民的顺利收获、耕种扫清障碍,就能取得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多赢。提高认识,完善政策;创新机制,提高效能;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就定能促使群众从“不能烧”“不敢烧”转为“不愿烧”,让“秸秆”变“真金”,成为农民增收的新的价值点,这应该是秸秆综合利用“密码”所蕴含的真正含义。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