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遏止学历歧视,“体制内”招聘要当模范生

 2023/06/12/ 23:24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关育兵

  □ 关育兵

  刘畅是天津某985高校的应届博士生。最近,她应聘了家乡两所211大学的教职,却均未通过简历初筛,其中一所学校反馈:“第一学历有点弱。”这让本科毕业于普通院校的刘畅十分沮丧,“读博期间,我在核心期刊发表了多篇论文,本以为至少能获得面试机会。”(6月12日《工人日报》)

  学历歧视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比如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的区别;比如毕业院校名校与非名校的区别,还包括“血统的纯正”,即要求本硕博全都是由名校毕业的,否则也很容易被用人单位打入“冷宫”。

  用人单位之所以如此豪横,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劳动力市场已由昔日的“卖方市场”过渡至“买方市场”,激烈的就业竞争加剧了学历歧视。数据显示,今年春招中仅经由“前程无忧”网站投递的简历数量,就比2021年同期增加了30%。但开放的岗位数量并没有明显增长,企业由此获得了更广阔的筛选空间。

  面对大量的应聘者,许多用人单位缺乏筛选工具,难以更精准地鉴别求职者之间的素质差异。从统计学意义上讲,求职者的教育背景确实与其能力水平存在一定相关性。因此,985、211、“双一流”等高等教育建设工程项目的标签,就成了招聘时现成的“筛子”,“卡”学历被认为是“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筛选方式。”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和不少“体制内”单位招聘时,也有明显的学历“偏好”。有的仅面向“双一流”高校招聘;有的把岗位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招录985、211高校和省内部分院校的学生;还有的规定,“本硕均为985”可以拿到额外补贴等。如果“体制内”招聘尚且“厚此薄彼”,这不只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负面影响,更会助长其他用人单位唯学历论的“恶习”。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学历歧视将人才标签化,忽视了求职者的差异性和能动性,破坏就业公平,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容易造成资源错配,不利于人才活力的充分释放。不能忽视的是,这种“名校情结”无形中会将就业压力向基础教育阶段传导,加剧中高考竞争,影响素质教育的推行。

  政府等“体制内”应该做招聘的模范生,构建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选评机制,为更多人才作用的充分发挥提供条件,为其他用人单位的招聘提供示范。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按照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考条件、确定学历层次,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体制内”招聘必须认真落实这一《方案》,模范遵守。

  就业歧视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加强法律保障、出台反就业歧视法,对主张平等的就业权利,从根本上遏止学历歧视的存在,亦非常必要。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